概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管理
5.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6.甘肃省中医院痹症科
摘要:突出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地区群众通过中医药发展,着眼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在实现现有标准下的乡村振兴目标中,中医药产业发挥县域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对乡村群众致富增收的贡献明显。就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管理进行概论,以期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产业;优势;措施; 文献来源:赵军,王振华,董秋梅,等.概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9):158-161. 引 言 中药材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利益链上的收益,让种植中药材的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收入更有保障、脱贫更可持续。本文就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管理进行概论,以期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当前中药材种植具备的产业优势 1.1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政策指导投资新领地 中药材从质量源头抓起,多措并举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合作社、制药企业将按高于市场价5%~10%的协议价收购药农基地上的所有药材。吸纳建档立卡农户加入合作社,采取优先提供务工、种植技术、帮扶物资、订单收购等措施,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中药材等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核心区的中药材劳务就业方面,从开展标准化种植以来,合作社、部分种植大户吸纳的务工农民,带动周边群众大幅增加收入。中药材作为重要产业,中药材收入为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作出贡献。现已基本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雏形。而随着“中国药都”发展路径的确定,以及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中国药都”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1]。县域中药材覆盖村庄数量多,直接或间接就业吸纳度高,富县富民作用显著,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贡献高,对社会发展贡献集中表现在促使全县城镇化方面。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尊重市场导向、党委政府主抓、企业主推、群众主干的良好局面,走出一条“认识优势精准化、产业规划科学化、田间种植标准化、系列加工规模化、龙头商品品牌化、营销市场专业化”的路子。 二、促进当前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做好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的引导。从“十一五”开始,陇西坚持这样做,从未间断。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直为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顶层设计。一直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政府全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良好农业规范(GAP)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成药加工企业,研发保健产品,创建名优品牌。 2.2将中药材种植做细做精 “药都”要有药材,要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的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一直坚持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突出“有机、绿色、道地”要求,科学种植中药材,做到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依托药圃园,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野生品种驯化、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试验、中药材品种选育、中药材标本制作等工作,先后制定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及栽培技术操作规程。颁布中药材地方标准,为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科学指导[5]。 采取“企业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运作模式,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对标准化种植基地及核心育苗区补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等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引导广大药农推广应用无公害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杜绝农肥(壮根灵)、农药等化学药剂使用,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逐步成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2.3将中医药产业平台做大做强 着眼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坚持中药材加工从粗放到精细,从凭经验判断到遵循标准,从小作坊手工加工到大型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打造出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为做精做深做大中药材加工业,坚持打造加工园区,让加工业有大“摊场”。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标准化生态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入驻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培训,投种子种苗,通过给老百姓培训标准作业流程(SOP),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要求,进行GAP的基地建设,使得中药材的产业链有很大的延伸[6]。目前,中药材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集原药切片、颗粒剂、配方饮片、成药提取、混合成药及更多高端产品为一体的加工链,将产业加工推向更高层次。 坚持“以文引医、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养结合、康养结合、以药兴商、以商助农”的中医药、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中医药产业推向大健康转型。谋划实施智慧中医堂、中药材特色小镇等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成中医康养一条街、中医养生楼,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中医保健、中药膳食等大健康产业,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和释放。在建设加工平台的同时大力打造储存平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储存优势和区位优势催生仓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一方面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仓储规模,提升静态仓储能力,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争取成为国家的“天下药仓”。 2.4将品牌做到优质化 (1)打造节会品牌。以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医药行业盛会”为目标,承办举办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中医药产业博览会。(2)建设原产地品牌。争取中国农学会的原产地、特产地的命名,争取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审查注册认证,争取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3)建设商品品牌。申报注册中药产品商标、知识产权,使中医药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5将中药材市场做到专业化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中医药产业市场建设走过一条低端向高端、农贸市场向专业型、线下向线上、人工向智能转变之路。中医药科技企业相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集公共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中药材交易商铺、原药材交易大棚、现代化的江能集团中药饮片展销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吸纳常驻经销商户进行原药材、饮切片交易。中药材交易中心上线运营,通过运用“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7],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融资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新时代专业化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商品可追溯,制药企业逐步实现中药材可追溯的程序,可追溯化使药品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通过扫码,可以看到一个药材从播种、生长、采摘、储存、物流、生产、加工全过程,增加它的可信度。 2.6谋划补齐短板 (1)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在于科技,在于人才。中药材的道地性以人才资源、老百姓的知识文化结构(其对中药材的认知、对中药材的理解)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对种植熟悉的农村工作者,或者是药材的种植者、药品的炮制者,对中药材的成分、性能、功效等应把控好,可引导一些职业中专、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与中医药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灵活开展短期培训、线上培训,加强对产业农民、产业工人、产业技术干部的培训。(2)中医药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政府要持续加大陇药文化内涵的提升。将城市的演艺、餐饮、保健、建筑、旅游、文创、社会氛围都紧紧围绕中药材做文章,把一个城市和一个产业融到一起,形成互带互促的格局。在打造特产中药材品牌、提升文化内涵上,围绕中医药文化精神、全民大健康理念、道地药材做文章,工作在药乡、生活在药乡、游在药乡、食在药乡、康养在药乡,让“千年药乡”的味道更加浓厚,与人生息息相关。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提炼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瑰宝,在“千年药乡”成为助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相信在未来,中医药产业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还能为蓬勃崛起的药材之乡带来更多魅力! 三、结 语 本文概括了中药材(蒙药材)(苦参、赤芍、桔梗)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待制定地方标准10项,主要涉及苦参、赤芍、桔梗3种药材的种子种苗繁育、种植技术、产品品质等方面。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够为规范苦参、赤芍、桔梗全产业生产和管理提供标准化依据,对助力内蒙古苦参、赤芍、桔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提高企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药材(蒙药材)(苦参、赤芍、桔梗)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