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3g,川芎9g,赤芍13g,桔梗6g,柴胡10g,牛膝15g,枳实15g,大黄15g,甘草6g。
一剂服两次,可连用7天。
如初诊骨折多日,便秘日久,第一剂药大黄可后下。
功能:
理气活血,通腑祛瘀。
主治:
1)骨折或软组织损失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由于骨折以及卧床,次生的临床不适,如腹胀腹痛、胃脘胀满、不欲饮食、便秘、呼吸不顺、心烦失眠、头晕恶心、或午后低热等。
3)软组织挫伤,扭伤、挫伤引起的软组织红、肿、痛之症。
方解:
骨折共有的临床表现是:受伤部位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凡肿是血作。”骨折以后,经络阻滞,瘀血停留,因而肿胀;经络不通则痛。
卧床以后,气机阻滞,该升不升,该降不降。清阳不升则头晕,浊气不降则呕心、腹满腹痛、大便秘结、不欲进食,气机不利则呼吸不顺,“胃不和则卧不安”,则心烦失眠,瘀血阻滞则午后发热。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该方用四逆散调理气机,通达表里内外上下;
不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大黄,一则助不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一则通腑泻热,祛瘀通便,使瘀有出路。
牛膝,引药下行,一则助四逆散调理气机,一则助不全四物汤活血化瘀,一则助大黄祛瘀通便。
桔梗,开宣肺气,一则助四逆散调理气机,和牛膝形成一上一下,一表一里引经作用,一则提壶揭盖,使肺气更好地宣发肃降,帮助大黄通腑通便。
不用生地,因为其没有祛瘀作用。
用枳实代替血府逐瘀汤中的枳壳,一则枳实就是四逆散的原药;枳实比枳壳理气作用强;一则枳实和大黄配伍乃黄金搭档,可助大黄通腑通便,效果更直接。
【病案一】
某男,44岁,摘核桃从树上掉下来,扭伤小腿,局部肿胀痛,较重,不会自己行走,无骨折。
因损伤引起的红肿机理同,给瘀血以出路,故用骨折第一方+三七6g(打碎共煎)。
【病案二】
血府逐瘀汤+白芍
某女,21岁,在校学生。一年前足踝部骨折(较轻),当时让骨科大夫看后,说休息休息即好,谁知歇了一年多了,脚还是不敢着地,脚一挨地就痛,走一会儿路反而疼痛减轻。处方:柴胡8g,当归8g,生地黄8g,桃仁8g,红花3g,枳壳8g,桔梗6g,赤芍8g,川芎8g,牛膝8g,白芍8g,甘草8g,大枣6枚。
辨析——
此病之辨,并不复杂,有骨折史,疼又为主证,不通则痛,瘀血为患。
治瘀血,血府逐瘀汤首选,理气活血。因疼痛明显,故加白芍,有芍药甘草汤意,缓急止痛。全方活血化瘀,缓急止痛,因方证对应,故取佳效。
(王彦权《卫生室的经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