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具有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种类较多、土壤资源充足、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等优势,非常适宜中药材栽培,因此近年来其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中草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内蒙古中草药种植面临着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有待恢复、缺乏种植和加工标准、品种单一导致药材种植效益不高,品种资源系谱不详细,掠夺式采挖、掺假销售冲击市场,文化素质制约种植技术的接纳能力和中草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推进内蒙古中草药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开展内蒙古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加强政府管理指导,推动中草药产业发展;立足企业援助和资源优势,搞好科技推广示范;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完善内蒙古中草药下游产业链;从政府层面进行支持,促进中草药担保和贷款发展;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加大政府督查力度;中草药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关键词:中草药种植业;现状;问题;对策;内蒙古;
文献来源:王佳兰,李明,胡云.内蒙古中草药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5):213-216+220.
引 言
近年来,人们对中草药的医用和保健作用日趋重视,由此拉动了中草药种植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市场上对中草药的需求量连年增加,但伪劣中草药仍充斥着市场,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由于中草药野生资源的稀缺,自然栽培将是未来中草药的主要源头,但在自然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因未能真正认识植物的生长习性而盲目引进或在非道地产区栽培、栽植方式非标准化、重生产而轻品质等问题,使得中药材和饮片的整体品质下滑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栽培药物的品质,更好地指导自然栽培,并使培育的药物品质更接近于野生资源,是中草药评价的首要目的。
一、现状
内蒙古中药材来源丰富,且道地药材种类较多,尤其在乌兰察布大苍山和蛮罕山区域、赤峰和通辽罕山一带、小兴安岭地区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地乃至鄂尔多斯市与阿拉善区域,另外还有少数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种分布在各盟市[6]。据统计,内蒙古区域内药用植被有2 200余种,常见的蒙医药物300余种,《我国医药百科大全蒙医学》收载437种类,《内蒙古蒙医药规范》收载322个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厅药物规范(蒙药分册)》收载57个种类。而内蒙古因具有复杂多变的地质特点、气候特性和土壤特性,尤其适合有长日照、温差大、喜寒冷、耐干燥等气候环境和土质要求的中药材生长。另外,内蒙古空气质量好、用水充足、土地规模聚集、蒙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为内蒙古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水土种类复杂多变,药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其特产蒙药,如肉苁蓉、麻黄、锁阳、甘草等在海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增加中药材栽培面积已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7]。近年来,内蒙古正在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草药种植面积正逐渐增加,已逐渐成为内蒙古各盟农户增收脱贫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有待恢复
三、推进内蒙古中草药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内蒙古面积辽阔,植物生态种类众多,自然环境因素、气象因子、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产发展,野生中药材数量相当丰富,具有很多道地药材,是培育中草药的绝佳之地。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速推进中草药种植业的发展,综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比发现,2次普查中药资源种类变化较大,生存环境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使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栖息地发生改变。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4.1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
目前,中药资源相关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中药资源产地和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中药材生产盲目,导致中药材产量和质量不稳定、价格大起大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8]。了解中药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可以动态监测各地区中药资源变化情况[9]。
4.2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蒙古族药材(以下简称蒙药材)加工产业主要以人工繁育药材为主,而人工繁育药材没有统一规范的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同一种药材的培育技术不同,所生产的药材功效也有差异。由于对药材的加工制作工艺流程没有统一标准,在加工过程中常出现资源浪费或掺杂的现象。药材市场的价格没有统一管理与监督机制,影响药材价格的稳定性。总之,亟须相应法律手段完善蒙药材种源、种植、产地、品牌、责任等的管理、保护、监督机制。掠夺式的开发、开采和挖掘导致蒙药材生态环境被破坏,各种蒙药材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各地政府应逐步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4.3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濒危物种最切实可行的保护手段。在普查中发现,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和贺兰山脉,大宗药材的主产区则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广大草原和荒漠地带,应在当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及生长环境被破坏的药用植物。
4.4规范中药材种植,缓解野生中药资源匮乏问题
目前,种植成为缓解野生资源压力的主要方法。依据地区特色将内蒙古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药材道地产区。其中,东部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主要开展赤芍、苍术、桔梗、党参、苦参、黄芩、北沙参等品种生产;中部包括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重点开展黄芪、甘草、黄芩等品种生产;西部包括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重点开展肉苁蓉、枸杞、黄芪、苦豆子等品种生产。但目前中蒙药材种植推广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存在种植面积小、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薄弱、地域边缘化严重、引种随意性强、投入品施用规范性差、育种和种植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导致中蒙药材品质和产量逐年下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超标、土壤微环境恶化,这限制了该区域药材种植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基于广泛的资源调研和生产需求进行可持续化生产和应用势在必行。应通过开展中药资源区划研究,结合GIS、GPS、RS和物种分布模型,预测药用植物高质量产区,以科学方法指导中蒙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选址[10-11]。
4.5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生物战略资源,珍贵的药用植物基因资源也是各国争夺的对象[12]。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蕴藏量以鄂尔多斯市最大,其次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药用植物以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等为主;东部地区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赤峰市较多,主要分布有防风、赤芍、黄芩、知母等。丰富的种质资源需要相关机构对其保存应用开发进行研究,建立合理的种质筛选和质量评估体系。根据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构建药用植物种质研究策略。以最少数量的遗传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存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减少种质资源管理费用。种质资源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还可以提高种质利用效率、促进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减少人力浪费,有助于不同学科交叉应用,促进研究人员沟通交流,更好地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内蒙古自治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13]。
4.6培养资源普查工作专业型人才,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中药资源普查中,各专业院校学生也在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参加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这是对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专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增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生长的适宜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使人们意识到中药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以及生态稳定的重要性。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方法,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使中药资源普查在促进我国中医药文化繁荣、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振兴地方经济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4]。
总体来说,生态环境变化、长期资源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应用等问题导致资源生境破坏严重,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范围日益萎缩,大量蕴含优良基因的种质资源流失,部分野生物种甚至濒临灭绝。例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具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荒漠肉苁蓉被滥采滥挖,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目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2]。同处于濒危状态的还有一些具有内蒙古特色药用价值的植物,如羽叶丁香、泡囊草等。这些植物均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药用价值,对民族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战略性资源,加强对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视和相关人才队伍建设、更高效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