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属中医“疫病”、“暑温”、“伏暑”范畴。本病一般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尤以10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 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蚊虫叮咬后,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中医认为多因感受暑邪疫毒所引起。
症 状:本病潜伏期为4~21天,且发病急骤,传变极速。主要症状为高热,头昏,头痛,频频呕吐,嗜睡,惊厥,抽搐,昏迷,呼吸衰弱及脑膜刺激症等。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四型:
(1)轻型(中医称卫气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仅轻度嗜睡。其他无异常,多在1周内恢复。
(2)中型[中医称气营(血)双燔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半昏迷,有惊跳或少数惊厥,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约经10天左右即恢复,无后遗症。
(3)重型(中医属营血型):体温40℃~41℃,昏迷或深昏迷,可有呕吐,躁动,抽搐,脑膜刺激征明显,发病3~4天后即可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急性期病程可长达2周以上,且死亡率高。
(4)极重型(中医称逆传心包型):起病1~2日,体温骤升至41℃,深昏迷,频繁强烈抽搐,或呼吸骤停而危及生命。
1.夺痰定惊散
【组成】炙全蝎15克,巴豆霜0.25克,犀黄0.35克,硼砂1克,飞朱砂1.5克,飞雄黄1.2克,陈胆星3克,川贝母1.5克,天竺黄1.5克,麝香(后人)0.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幼儿每次服0.4克,成人每次服0.7克,每日服1~2次。一般鼻饲后3~4小时排出黑色而杂有黄白色黏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苏。若未排便者,可续服1次。
【功能】涤痰泄热、清心开窍。
【主治】暑温、暑痉。症见邪毒炽盛,痰浊阻滞,清空被蒙,高热神昏,喉间痰如拽锯,惊厥频作。可用于乙型脑炎极期。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朱良春方。朱氏云:“通过实践证实,该方不仅可用于乙脑极期,且对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脑病、脊髓灰质炎等痰浊交阻、痰鸣如嘶之症,亦有泄化痰浊、防止窒息之功。历年使用;屡获佳效。”
2.转舌散
【组成】茯苓(姜汁一匙,竹沥1杯,拌溃后晒干)90克,全蝎15克,僵蚕、广郁金各6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食后开水调服。
【功能】化痰、祛风、通络。
【主治】乙脑后遗症失语。
【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刘济龙方。屡用效佳。
3.清热镇痉散
【组成】羚羊角粉30克,僵蚕24克,蝎尾15克,琥珀13克,天竺黄13克,蜈蚣13克,雄黄6克,朱砂6克,麝香(后入)1.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12岁以下每次服0.3克,成人每次服0.6克,一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解毒、熄风止痉。
【主治】乙型脑炎,症见高热神昏,烦躁呓语,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抽风惊厥。
【附记】引自张奇文《幼科条辨》李乐圆方。屡用效佳。
4.稀痰散
【组成】白矾30克,皂角8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用竹沥水20~40毫升冲服。
【功能】消炎、化痰、通窍。
【主治】乙型脑炎,症见喉中痰声漉漉,或呼吸痰鸣。
【附记】引自张奇文《幼科条辨》谭剑业方。屡用效佳。
5.安脑丸
【组成】金钱白花蛇(去头,隔纸烘,研筛)6条,全蝎9克,白
附子4.5克,薄荷9克,上梅片9克,独活15克,川生乌6克,天麻9克,明雄黄60克,麻黄60克,犀牛黄4.5克,麝香3克。
【制法】丸剂。上药另将麻黄用陈绍兴酒2蛊,煎至1蛊,去渣不用,再于所煎之酒内加入蜜15克,熬至成膏,勿令焦赤。再将前11味药分轧细或研细,合一处,兑入热药膏中,手疾捻做丸,如绿豆大(如无金钱白花蛇,可用真蕲蛇代用。真蕲蛇约需18克)。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岳美中用法:拟用犀角尖磨冲1克,龙胆草(炒)1.5克,细生地12克,蝎尾(炙,研细)0.6克,川黄连1克,归身9克,煎汤送服安脑丸2粒。病重者,须连服4或5帖,并将第1帖内加羚羊角0.6克。此指最重者而言,通常只要照安脑丸仿单服药即已妥当。
【功能】疏风止痉、解毒祛邪。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症见高热,抽搐。
【附记】引自《岳美中医案集》。屡用效佳。
“乙脑”发生抽搐阶段,中医谓之“暑风”,或“暑痉”,或“暑痫”,是季节性的流行痉病,较一般惊风抽搐为重。因系时病侵犯脑部所发之病,非有祛邪解毒之品不足以消除沉重弥漫之脑炎,所以用多量之雄黄;非有解毒通阳之药,不足以透发经脉留滞之时邪,所以麻黄之量亦与雄黄等重。金钱蛇、全蝎,能弛缓痉挛抽搐,是本方之主药。天麻、独活、白附子、薄荷,疏风祛湿散热,是间接治痉,并辅佐麻黄发越病邪。川乌生用取其悟悍之力,直达病所。又用麝香、冰片之香,窜以开窍,用牛黄之幽香以化痰,更以陈酒熬膏,同白附子引药上行头部,各药在相互联系下,以成其疏风止痉、解毒祛邪之功,用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确为对症之良剂。岳氏之引药,实系双轨并进之大药。合以煎剂,用以送服安脑丸,在发高热并抽搐之脑炎时,为常须进用之方剂。
6.紫雪丹
【组成】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各144克,芒硝480克,硝石96克,玄参、升麻各48克,甘草24克,木香、沉香各15克,犀角、朱砂各9克,羚羊角4.5克,丁香3克,麝香3克。
【制法】散剂。先将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捣碎,水煎3次,过滤,取汁弃渣,合并3次滤液,并加入羚羊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元参、炙甘草细末,煎熬,过滤去渣,入梢硝(即芒硝、硝石),微水煎,不住手将柳木搅拌,候汁欲凝,再加入朱砂、麝香(俱研细末),拌匀,烘干研成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瓶重3克。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克,一日服1~2次,温开水冲服。小儿酌减。
【功能】清心开窍、镇惊安神。
【主治】热邪内陷,症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发斑发狂,尿赤便闭及小儿高热惊风,舌红绛,苔黄厚,脉弦滑数。可用于乙脑,流脑,麻疹,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肺炎,败血症,脓毒血症及化脓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急性胆囊炎,阑尾炎,或周围脓肿,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孕妇忌服。
【附记】引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屡用效佳。
7.乙脑膏
【组成】生石膏45克,知母9克,连翘、竹叶各10克,地龙5条,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各30克。
【制法】膏剂。上药共研细,捣烂,混合均匀,并加入适量白酒调和成软膏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适量,贴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和肚脐上,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能】清热解毒、清心透热。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笔者祖传秘方。屡用效佳。“乙脑”为急性传染病,病变迅速,应把握病情(辨证),配合内治为宜。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8.脑炎散
【组成】巴豆霜1.5克,真西黄2克,西月石5克,明雄黄7克,全蝎虫30个,胆南星20克,川贝母10克,天竺黄10克,元寸香(后人)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服0.3~0.6克,用温开水调和鼻饲。以大便通利为度,每一泻而痰消神苏,履险入夷。
【功能】涤痰泄热、清心开窍。
【主治】重型乙脑,脑水肿形成,高热神昏,动风痉厥,厥深热深,喉间痰鸣如嘶,气道壅阻有窒息之虞者。无论热痰湿痰,皆相适用。大便秘者,尤属适应,便行者亦可审症慎用之。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朱良春方。屡用特效。
9.柴胡结核散
【组成】柴胡50克,黄芩、龙骨、牡蛎各40克,酸枣仁50
克,白芍、白术、石决明、钩藤各40克,全蝎15克,立马椎20克,僵蚕、天竺黄各30克,琥珀20克,麝香(后人)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白开水送服,一日服3次。
【功能】调和肝脾、软坚散结、化痰散瘀、祛风安神。
【主治】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石仁善方。屡用效佳。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10.清化散
【组成】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青连翘各18.8克,金银花31克,川黄柏、紫地丁、蒲公英、润元参、条黄芩、川黄连、赤芍各18.8克,白芷、乳香、没药、山慈菇、川贝母、粉丹皮各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炼蜜为丸,每丸1.6克重。
【用法】口服。一日总量,I岁服2克(或2丸),3岁服4克(或4丸),6岁服6克(或6丸)。分2~3次服,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疮疖,急性淋巴腺炎,化脓性脑膜炎。
【附记】引自徐振纲《何世英儿科医案》。屡用特效。
11.五黄麝冰散
【组成】牛黄6克,麝香(后人)1.8克,珍珠3克,羚羊角、朱砂、雄黄各6克,冰片1.8克,黄连、黄芩、栀子、天竺黄、
僵蚕各6克,薄荷冰0.3克,郁金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服0.9克,小儿5~10岁减半,5岁以下可酌服0.3克,温开水送服,一日服1~2次。
【功能】清热解毒、芳香开窍。
【主治】脑炎。孕妇忌服。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刘鹤正家传秘方。屡用特效。
12.复方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荆芥9克,苏薄荷6克,桔梗3克,竹叶芯9克,鲜芦根15克,生甘草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一日服3次,用开水冲泡,盖焖片刻,1次顿服之。
【功能】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3.复方白虎散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鲜竹叶10克,荆芥10克,大青叶30克,生石膏120克,炙知母10克,生甘草3克,粳米15克,地龙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克,一日服3次,用开水冲泡,盖焖片刻,1次顿服之。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痉。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型偏热)。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4.九味清化散
【组成】鲜藿香12克,佩兰12克,香薷9克,石菖蒲5克,川黄连5克,滑石12克,寒水石12克,豆豉12克,生石膏1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一日服3次,用开水冲泡,盖焖片刻,一次顿服之。
【功能】清暑化湿、芳香开窍。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型偏湿)。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5.三黄大青散
【组成】大青叶30克,金银花24克,连翘12克,生石膏120克,鲜生地60克,川黄连8克,黄芩12克,炙知母9克,京赤芍9克,京玄参12克,粉丹皮9克,竹叶9克,生地9克,大地龙18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克,一日服3次,用开水冲泡,盖
焖片刻,一次顿服之。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加减】必要时,可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牛黄粉、羚羊角粉、鲜竹沥。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应用方12~15时,凡有可下之症,皆可加用承气汤等通下,可提高疗效。不仅预后佳,且后遗症少。
16.三甲青蒿丸
【组成】青蒿梗9克,炙鳖甲18克,竹叶芯9克,鲜生地30克,山甲片9克,地鳖虫9克,牡蛎24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鲜菖蒲9克,广郁金9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或水煎服。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主治】乙脑恢复期,余热未清,痴呆昏睡。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7.三甲星黄丸
【组成】地鳖虫9克,山甲片9克,炙鳖甲18克,当归9克,赤芍9克,红花3克,桃仁9克,桔梗3克,胆南星9克,天竺黄9克,杏仁9克,鲜竹沥(洒)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洒上竹沥,和匀,水泛为丸,
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或水煎服。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宜肺化痰。
【主治】乙脑恢复期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喉中有痰。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8.益气散瘀丸
【组成】黄芪15克,红花5克,桃仁9克,地龙9克,归尾9克,赤芍9克,牛膝12克,川芎9克,山甲片9克,地鳖虫9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益气活血、散瘀通络。
【主治】乙脑恢复期痴呆,失语,四肢瘫痪。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19.熄风通络丸
【组成】石决明、生牡蛎各24克,生鳖甲30克,赤芍9克,当归9克,红花3克,桃仁9克,山甲片9克,地鳖虫9克,制天虫9克,净地龙18克,灯心120条。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或将石决明、生牡蛎水煎3次,浓缩成膏,入药粉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熄风止痉。
【主治】乙脑恢复期,痴呆,失语,角弓反张,时有抽动。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0.活络丸
【组成】青蒿梗9克,炙鳖甲18克,竹叶芯9克,鲜生地30克,山甲片9克,地鳖虫9克,川牛膝9克,宣木瓜9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桑寄生12克,伸筋草12克,大活络丹(吞服)1粒。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养阴清热、活血祛风、舒筋活络。
【主治】乙脑恢复期,症见肢体强直,手足挛急扭转,低热不退。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1.益气通络丸
【组成】炙黄芪15克,党参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熟地9克,川芎5克,生鳖甲24克,生牡蛎24克,阿胶珠9克,京玄参9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气养血、滋阴通络。
【主治】乙脑恢复期,症见筋肉晌动,肢体震颤,肌肉消瘦。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2.清心安神丸
【组成】竹叶芯90克,莲子心30克,连翘90克,带心麦冬9克,阿胶珠9克,炙远志9克,龙齿15克,川黄连2克,鲜芦根30克,灵磁石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心镇惊、养心安神。
【主治】乙脑恢复期,症见烦躁不眠,狂言乱语,怔忡不宁。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23.益气止汗丸
【组成】党参9克,黄芪12克,地骨皮12克,白薇9克,青蒿9克,炙鳖甲18克,牡蛎24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2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益气养阴、收敛止汗。
【主治】乙脑恢复期气阴不足,症见汗出过多,低热不退。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孟宪益方。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以上所列方12~23(计12方)是孟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系列方。原为汤剂方。笔者验之临床,疗效确实。因考虑用药及时方便,故一律改为散剂和丸剂服用,经临床反复验证,效果亦佳。若病情较重,也可先用汤剂,待病情缓解后,再改用散丸剂。用量为5岁以上的小儿,5岁以下小儿酌减。丸剂也可捣碎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