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医治疗腹股沟疝气良方(门诊病案)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456
原创 张致恒                                                                                       


典型病例


冯某,男性,75 岁,退休职工,于 2025 年 5 月 10 日初诊。患者自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伴坠胀感 3 年余,近半年来症状加重。3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核桃大小包块,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包块突出,伴局部坠胀不适,平卧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未予重视及系统治疗。近半年来,包块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坠胀感明显加重,甚至影响行走及日常生活,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肿物,约 4cm×5cm 大小,质地柔软,无红肿热痛,平卧后可回纳,站立时复现,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食减少,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


患者年逾七旬,肾气渐衰,脾胃虚弱。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二便,肾气不足则封藏失职,腰膝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内脏,导致腹股沟区肿物突出。《黄帝内经・灵枢・脉经》云:"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此病例中,患者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兼之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导致气虚下陷,无力托举,形成疝气

治则治法


治则为温补脾肾,益气升陷,理气止痛。

处方组成

ℛ:黄芪 30g,党参 20g,白术 15g,茯苓 15g,炙甘草 6g,升麻 5g,柴胡 6g,当归 15g,荔枝核 15g,橘核 15g,小茴香 12g,醋元胡15g,肉桂 6g(后下),补骨脂24g,天台乌药 20g

上药加水 800ml,浸泡 30 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 30 分钟,取汁约 200ml;第二次加水 600ml,煎煮 25 分钟,取汁约 150ml。两煎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 1 剂。肉桂后下,待药液即将煮沸时加入,煮 5-10 分钟即可。

方义方解


黄芪甘温,入脾肺经,为补气升阳之要药,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燥湿和中,助黄芪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升麻、柴胡辛散升浮,均能升举阳气,协助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当归甘辛温,入肝、心、脾经,养血和血,使补而不滞;肉桂辛甘大热,入肾、脾、心、肝经,能补火助阳,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与补骨脂、黄芪、党参等配伍,增强温补脾肾之力。荔枝核甘温,入肝、肾经,能行气散结,散寒止痛,善治疝气疼痛;橘核苦平,入肝经,功善理气散结,止痛,与荔枝核相须为用,增强理气止痛、散结消疝之功。小茴香辛温,入肝、肾、脾、胃经,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善治寒凝气滞之疝气、腹痛。乌药辛温,入肺、脾、肾、膀胱经,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可治气滞寒凝之胸腹诸痛及疝气疼痛;元胡理气化瘀止痛。全方配伍,温补脾肾以治其本,理气散寒、升阳举陷以治其标,标本兼顾,使脾肾得温,中气得升,气机通畅,疝块自消。

临证加减


若患者畏寒肢冷明显,寒凝较甚,可加吴茱萸 、干姜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明显,可加人参(另煎兑服),以大补元气;若腰膝酸软严重,肾阳虚衰明显,可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若患者舌苔白腻,兼夹痰湿,可加陈皮、法半夏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疗效果


二诊:患者服药6剂后,坠胀感减轻,纳食稍有增加,夜尿频多症状改善,大便溏薄次数减少。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包块站立时突出较前减小,约 3cm×4cm 大小,平卧后可较易回纳。


三诊:守方加减治疗一周后,坠胀感明显减轻,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症状改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较前好转,纳食正常,夜尿次数减少至 1-2 次 / 夜,大便成形。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包块站立时突出约 2cm×3cm 大小,平卧后可自行回纳。

四诊:继续治疗十天后,患者诸症消失,右侧腹股沟区未见包块突出,站立、咳嗽、用力等情况下均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有力,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医者仁心
仁爱、无私、忘我、热诚
作者声明:文中所涉方药皆是按患者当时症状和病情开立,因个体差异不同,若有临床所需者,须在专业医师或本人指导下辩证论治,制定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案,不可照搬套用,望知悉! 每逢星期日休息,祝大家身心健康!#银河中医在线


上一篇:中医治疗腹股沟疝气良方(门诊病案)

下一篇:顽固性小腿抽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