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寒冬”来袭:种植户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1022

图片

“去年还想着靠它盖新房,今年连化肥钱都快挣不回来。”江西泰和的车前子种植户李大姐看着田里的药材,满脸无奈。2022年,她种的5亩车前子卖了5万多元;2025年,毛货价格从110元/公斤暴跌至17元,扣掉成本后一亩地净赚不到1000元——如果雇人采收,甚至要倒贴钱。

李大姐的经历并非个例。2025年的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刺骨的寒冬:连翘价格从270元跌至50元/公斤,跌幅超80%;酸枣仁从1000元腰斩至500元;川芎从42元跌到16元,水蛭从1750元滑落至740元……曾经创造致富神话的“明星药材”,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一、 断崖式暴跌,药材市场的残酷现实

中药材市场正上演一场价格跳水大赛。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传统药材市场,跌价清单越来越长:

连翘作为曾经的“明星品种”,价格从270元/公斤跌至50元,三年跌幅超80%。全国种植面积激增至200万亩以上,供大于求的困局愈演愈烈。

车前子经历更惨烈的崩塌——从110元/公斤的历史高价跌至21元,暴跌81%。江西、四川产区虽减少种植,却遇上丰收年,新货压垮最后希望。

连“大众情人”类药材也未能幸免。当归走销不畅,统货价跌至37元;天麻行情低迷,家种统货仅120元;丹参全国总产量达2万吨,远超1.5万吨需求,价格持续破位下行。

这场危机已席卷产业链各环节。彭州川芎种植户老张懊悔:“2022年价格42元时,村里家家扩种,连荒坡都开垦了。如今新货上市就‘跳水’,包地大户最惨——卖一斤亏一斤。”在河南信阳,猫爪草种植户经历资本炒作后的“断崖式崩盘”:价格从900元跌至100元以下,主产区及周边新扩种区哀鸿遍野。

二、三把刀,刺破药材泡沫的真相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危机,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盲目扩种埋下祸根。前几年高价刺激下,各产区陷入疯狂种植竞赛:非道地产区新疆大量种植板蓝根;甘肃款冬花种植户“种得越多,亏得越惨”;全国荆芥产量因扩种+丰产大增,价格从1000元降到500元,连地租都收不回。 白术主产区外,散户盲目跟风扩种,网上已经有人把白术列为“2025最惨中药材”之一。

需求端持续萎缩。中成药企业受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影响,压缩高价药材采购;板蓝根、金银花等防疫药材因疫情结束需求回落;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品种则因消费降级增长乏力。 药商采购愈发谨慎,市场交易量较往年减少20%-40%,形成“有行无市”的僵局。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绞杀。2025版《中国药典》提高农残、重金属标准,低品质药材被挡在市场外;国家对染色、掺假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加速中小商户退出。 而曾推高猫爪草等品种的投机资本,在行情逆转后迅速撤离,留下“一地鸡毛”。

三、熊市求生,市场深陷恶性循环

“淡季真的淡!”亳州一位药材商的感慨道出行业困境。本该休养生息的时节,市场却陷入更深僵局:

交易冰封:多数商家捂紧钱袋观望,零星涨价多为“回光返照”。调料“领头羊”胡椒、白豆蔻萎靡不振,拉垮整个板块人气。

抛售踩踏:持货商信心崩塌,川芎囤货商“给35没卖的,现在15找不到头”,部分商户因亏损严重选择低价抛售,加剧市场下行。

两极分化:受关注品种价格剧烈波动,而生产过剩的大宗药材持续阴跌。涨价品种与跌价品种比例达2:8,向下压力丝毫未减。

更严峻的是,低价并未刺激消费。“价格走低不一定带来销售放量”,广东某药房负责人坦言。消费者反应平淡,经销商因后市不明观望浓厚,形成“越跌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


四、政策破冰,产业转型的生死时刻

面对行业寒冬,国家层面已开始行动。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21项重点任务:

源头管控:推行道地产地认证和GAP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模式,从源头解决无序扩种问题

流通革命:建设产地加工基地和储备库,推行“丰储欠补”机制,缩减中间环节

打击投机:完善价格监管机制,严查哄抬价格,推动药材剥离金融属性回归药用本质

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突围路径。云南省出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000亿元目标。通过建设50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0个GAP基地,推动产业从粗放走向精细。

企业层面则加速布局全产业链。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头部企业向种植端延伸,建立可控原料基地。这种模式使上市公司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而外购药材的药企则可能借成本下降抢占市场。

五、生存指南,种植户的四大自救法则

对于深陷泥潭的种植户,专家与从业者给出切实建议:

跳出“追涨杀跌”陷阱。牢记“高价往往是陷阱”——2022年车前子110元时跟风扩种者,如今血本无归。多关注库存、新种面积等供需数据,而非眼前价格。 云南省借助大数据发布道地药材预警信息的做法值得推广。

分散种植降风险。“把鸡蛋放多个篮子”,主种1-2个稳当品种(如黄芪、甘草等),搭配小品种(如太子参、延胡索等)。避免盲目包地扩单一品种,地租和雇工费可能压垮利润。

拥抱数字化与药食融合。云南文山构建三七智能栽培模型,使有效成分提升28%;浙江发展“未来农场+未来工厂”模式,提升溢价能力。 同时抓住“食养食疗”万亿风口,开发药膳、功能性食品。2024年我国新茶饮赛道增速超300%,健康养生市场年规模超1万亿元,为药食同源药材开辟新空间。

紧贴政策与出口机遇。符合GAP标准、可溯源药材仍能维持溢价。国际市场同样广阔:2024年中药类出口达52.81亿美元,欧洲有机认证草药需求年增12%。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贸易示范区,为种植户提供新渠道。

云南文山的七种植户在数字化栽培模型指导下,将三七有效成分提升28%,订单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15%;浙江的“未来农场”里,灵芝通过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生长参数,最终制成的高端破壁孢子粉每克售价超百元。

而在澳门一家药膳餐厅,客人通过中医目诊仪测试身体指标后,算法自动生成“一人一方”的汤膳配方。当归不再是堆积仓库的滞销品,而是融入价值千元的养生套餐——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蜕变,正是产业重生的缩影。

市场寒冬也是行业重生的火种。当那位执意包地的药农说出:“媳妇不让我包地,我非得要包……”时,产业变革的齿轮已然转动。 只有经历完整周期轮回,才能为下一波大行情积蓄力量。



上一篇:海南橡胶林下4种中药材的 适生性及其主要病害鉴定

下一篇:作物病害防治药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