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细胞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发布时间:2012-10-23 阅读:1291

                               医药经济报作者:枫叶 黄静芝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30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和英国发育生物学家剑桥大学博士约翰·戈登(JohnB.Gurdon)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诺贝尔基金会将奖金削减到每个奖项800万瑞典克朗(120万美元),比以往的1000万瑞典克朗有所降低。

    改变对细胞和生物体发展认知

    当天,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示,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即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而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细胞和生物体发展的认识。

    人类从受精卵细胞开始发育,在受孕的第一天后,胚胎由未成熟细胞组成,每一个未成熟细胞都能发展成形成成年机体的所有细胞类型,这样的细胞被称为多功能干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肝细胞等在人体内承担特殊机能的细胞。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曾认为未成熟细胞发展成特定成熟细胞是单向性的,不可能再回复到多功能干细胞的阶段。

    1938年,曾经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德国胚胎学家汉斯·斯佩曼(HansSpemann)提出了细胞核移植的概念和设想。后来,戈登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分别在1962年和1966年发表文章,证明已分化的特定成熟细胞可通过细胞核移植变回“从前”。

    1997年,苏格兰爱丁堡的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IanWilmut)和基思·坎贝尔(KeithCampbell)宣布,他们首次用一只成年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出了一只可爱“多利”克隆小羊。2006年,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研究。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与胚胎干细胞相似。在2007年11月,这项实验在人体皮肤细胞上也获得了成功。随后,众多科学家在小鼠、人等不同物种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已经反复证明了细胞命运可以通过基因调节转换。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这些突破性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发展和细胞分化的认识,现在人们知道已分化的特定细胞不一定仅局限于其专门的状态。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开辟出了疾病研究的新途径,并为疾病治疗找到了新突破口。

    潜在应用:有望开辟细胞疗法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已日趋明显。通过这一技术,可在同一个体上将较容易获得的成体细胞(如皮肤细胞)类型,转变成另一种较难获得的细胞类型(如多功能干细胞、脑细胞)。

多种疾病及功能失调往往是由于细胞功能障碍或组织被破坏所致,比如癌症和先天缺陷就是因异常的细胞特化和细胞分化所导致。通过多功能干细胞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正常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导致细胞特化的决定因素,了解这些致死疾病的成因。

    科学家指出,人体多功能干细胞最为深远的潜在用途是生产细胞和组织,也就是所谓的“细胞疗法”。如今,一些捐赠的器官和组织常常用以取代生病的或遭破坏的组织,但遗憾的是,患者的需求数量远远超过了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并且可能产生免疫排斥问题。来自患者自身的成体细胞经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后,转变为多功能干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经刺激后可发展为特化的细胞,使替代细胞和组织来源的更新成为可能并且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从而可用于治疗无数的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痴呆症、脊髓损伤、中风、烧伤、心脏病、糖尿病、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上一篇:规范化治疗让淋巴瘤治愈“有据可循”

下一篇:前列腺癌去势药物诺雷得三月长效剂型在中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