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三十五张不孕症名方验方合集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655
                                     守一中医                                                                                                    


图片

不孕症属中医“无子”“断绪”范畴,病因复杂,多因肾虚、肝郁、痰湿、湿热或血瘀导致冲任失调,难以摄精成孕。肾虚者宜补肾调经(如毓麟汤);肝郁者需疏肝养血;痰湿型(如多囊卵巢)应化痰活血;湿热型(如盆腔炎)当清热利湿兼活血;血瘀型(如输卵管阻塞)则活血化瘀通络。临床常见证型夹杂,需辨证施治,兼顾调肝肾、健脾胃,以恢复生殖功能。

图片

1.加味毓麟珠

方药:淡附子片12g(先下),仙灵脾、巴戟天、川续断各12g,石菖蒲5g,怀山药、菟丝子、覆盆子、白术、白芍药各12g,党参、当归各9g,大枣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温肾助阳,健脾养血。

图片

2.理气山甲汤

方药:当归、乌药、泽兰、苏木、路路通各9g,柴胡6g,白芍药、香附子、丹参、穿山甲、夏枯草各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理气活血,化淤通络。

图片

3.增黄丸

方药:柴胡10g,当归30g,醋香附子、赤芍药、白芍药、川芎各15g,薄荷5g,鸡血藤20g。

用法:于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g,温开水送服。经期停服,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未效继服1疗程。若在服药期间出现停经,继续服药观察,直至经BBT、尿妊娠试验或B超等检查,确认妊娠后,药量减半,再服4~6周后停药。

功效:疏肝达木,养血活血,养阴助阳。

加减:肝郁阳虚、冲任阳虚者上方加肉桂5g,巴戟天、仙茅各15g,肝郁阴虚、精血不足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各15g,山萸肉10g,上方扩大10倍,按常规操作程序,水泛为丸,烘干,装瓶备用。

图片

4.调经人工周期方

方药:

①调一方:菟丝子、制首乌各20g,党参、白术、山药、女贞子各15g,枸杞子、五味子、续断、麦门冬各10g。

②促排卵汤:黄芪、党参、菟丝子、制何首乌各15g,当归、山楂、鸡内金、郁金、淫羊藿各10g,川芎5g,鸡血藤30g.

③调二方:调一方去麦门冬、五味子,加巴戟天、川杜仲各10g。

用法:

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调一方,隔日1剂,连服3剂;

月经周期第12天服促排卵汤,每天1剂,连服2天;

月经周期第15天服调二方,隔日1剂,连服4剂。

功效:

调一方:滋肾补脾,使精血充足,为月经准备物质基础;

促排卵汤:补肾益气,活血通络,促使排卵;

调二方:补肾助阳,温暖胞宫,以利受精卵着床,二方分阶段使用,调整月经周期。

图片

5.石英毓麟汤

方药:紫石英15~30g,川续断、当归、川牛膝各12~15g,菟丝子、枸杞子、香附子、牡丹皮、赤芍药、白芍药各9g,淫羊藿12~18g,川花椒1.5g,川芎、肉桂心各6g。

用法:上药水煎2次,2次分服。

①月经周期为40~50天,子宫发育略小,肾虚表现不重者,可用原方原量,每于月经第7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3天,停药1天,每月共服6~12剂。

②月经周期在2~3个月,子宫为正常之2/3大小,或伴有性欲低下,或阴道细胞涂片连续为轻度影响,紫石英用45g,先煎,淫羊藿加至30g每日1剂,连服3天,停药1天,发现基础体温上升而月经2个月不来者,应做妇科检查,排除妊娠后再调方。

③继发性闭经者,紫石英用60g,先煎,服法同上。

④治疗期间应节情寡欲,待时而动。至排卵期,阴道分泌物增多,性感增强,则交而孕,孕而育。

功效:益肾养血,调理冲任,有促使排卵和健全黄体功能等作用。

加减:肝郁肾虚,兼心躁易怒,乳房胀痛者加柴胡、山栀子各9g;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各15~30g;纳谷不香者加砂仁6g,陈皮9g;面浮足肿者加茯苓15g,车前子9g;双侧卵巢较大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加丹参30g,桃仁9g;或三棱、莪术各9g,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艾叶各6g。

图片

6.活血化淤汤

方药:柴胡10g,白芍药、益母草、鸡血藤、当归、丹参各15g,赤芍药、泽兰、怀牛膝、刘寄奴、苏木各12g。

用法:每次月经来潮即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服4剂;月经来潮后的第12~15天每日1剂,再连服4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有月经过期不潮或后错无定期者,待月经周期满30天时每天肌内注射黄体酮10~20mg,连续注射3天。

待月经来潮时再用中药治疗,方法同上。

功效:活血化淤为主,兼以补肾。

图片

7.柴胡生化汤

方药:

①经前方:柴胡、香附子各12g,当归、白芍药、郁金、川芎、炒山栀子、牡丹皮、黄芩、藿香、砂仁、薄荷各9g,益母草15g,滑石18g,甘草3g。

②经期方:当归24g,川芎、桃仁、姜炭、黄芩各9g,益母草15g,香附子12g,滑石18g,甘草3g。

用法:

经前服①方10剂,经期服②方6剂,水煎,分2次服,经净之日男女各服妇科丸1瓶,分3次服完,连服2个月

功效:

经前方: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经期方:活血理气,清热利湿。

图片

8.补肾活血胎孕汤

方药:当归18g,菟丝子25g,肉苁蓉、蛇床子、益母草、枣皮、补骨脂、桑寄生、泽泻、覆盆子各15g,赤芍药、泽兰各12g,川芎、红花、丹参各10g。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正值经期第1天开始服药。18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

功效:补肾活血养血。

加减:①肾阳虚者去红花、赤芍药,加巴戟10g,鹿角霜15g;

②肾阴虚者去补骨脂,加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各12g;

③脾虚者去赤芍药、泽兰,加党参、白术、枸杞子、鸡血藤各12g;

④肝郁者去肉苁蓉、补骨脂,加制香附子、郁金各12g,天花粉6g;

⑤宫寒者去泽兰、红花,加肉桂、巴戟、乌药各10g;

⑥血热者去肉苁蓉、补骨脂,加山栀子15g,牡丹皮10g;

⑦血淤者去补骨脂、蛇床子,加延胡索、制土鳖虫各12g;

⑧气滞者去肉苁蓉,加莪术、槟榔各10g,木香6g;

⑨血虚者去红花、赤芍药,加枸杞子、阿胶和黄精各12g;

⑩痰湿者去补骨脂、蛇床子,加云茯苓20g,紫石英15g,天南星、天花粉、天竺黄各10g。

图片

9.化淤益肾汤

方药:鸡血藤30g,杜仲18g,桃仁、车前子各15g,川续断12g,当归、木香、艾叶、焦三仙、佛手各10g,三棱、莪术、泽泻各6g。

用法:月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

功效:活血化淤,补益肾气。

图片

10.输卵管阻塞汤

方药: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柴胡、穿山甲、枳壳各10g,生地黄、川牛膝各15g,当归12g,甘草3g,肉桂8g。

用法: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如月经量多者,经期停药。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加减:气虚加黄芪20g,党参15g;实热者加山栀子10g,牡丹皮12g;痰湿者加半夏、苍术各10g。

图片

11.外敷通管方

方药:透骨草200g,红藤、赤芍药、路路通各15g,三棱、莪术、牡丹皮、水蛭、虻虫、海藻、皂刺各10g。

用法:上药1剂用温水拌潮后装布袋内,淋洒白酒30ml置锅内蒸20min,取出后待湿热适度敷于下腹部。药袋上部加敷塑料布或热水袋保温,温度维持在40℃左右为宜,每晚1次,每次40~60min如,每4日换药1次,行经期间停用,15天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淤,通经活络。

加减:

①腰膝酸楚疼痛,经期痛剧,色黯有块,小腹隐痛,畏寒肢冷属脾肾阳虚,淤血阻络者,加桂枝温肾助阳,活血通络。

②经前乳房胀痛,经行腹痛色黯,胸闷,心烦易怒属肝郁气滞者,加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淤止痛。

③小腹胀痛有冷感,经行后期,量少或闭经,形体肥胖属寒湿凝结,淤血阻络者加桂枝、细辛以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治疗期间,须经常检测基础体温,对合并黄体功能不健者,须在月经中期加用补肾壮阳药,如右归丸加鹿角霜、紫河车等,以提高黄体功能;对月经量少或子宫发育不良者,须在月经前半期加服河车大造丸或胎盘片等;以慢性附件炎为主者,可加服盆腔炎丸(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服用1个疗程。

图片

12.内服外敷方

方药:

内服方:桂枝、桃仁、刘寄奴各10g,茯苓15g,牡丹皮、赤芍药、延胡索各12g。

外敷方:千年健、羌活、独活、川椒各320g,当归尾、赤芍药、乳香、没药、白芷、五加皮、防风、追地风各350g,血竭、红花各300g,透骨草、艾叶各900g。

用法:

内服方:每日1剂,空腹服2次。

外敷方:研细末,将250g粉剂置于袋内,蒸透后热敷小腹或两侧少腹,每日敷1次,时间15~20min,每包药连续使用10日再更换。

功效: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加减:兼少腹及乳房胀痛、胸闷胁胀者,酌加香附子、乌药、佛手、川楝子、郁金、荔枝核、橘核、枳壳、五灵脂等;兼少腹掣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有淤点,酌加丹参、细辛、生蒲黄、鸡血藤、当归、川芎、艾叶、山楂、吴茱萸等;兼少腹刺痛,灼热,白带色黄量多等,原方去桂枝,酌加红藤、金银花藤、虎杖、败酱草、土茯苓、冬瓜仁;若患附件包块者,酌加穿山甲、鳖甲、煅牡蛎、三棱、莪术、浙贝母、血竭等;兼头昏、倦怠、舌淡,加黄芪、党参、当归;若形体肥胖,胸闷泛恶者,酌加半夏、苍术、石菖蒲、橘红。

图片

13.活络通管汤

方药:赤芍药、川芎、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皂角刺、炮山甲、夏枯草、桃仁、昆布、海藻各9g,益母草、路路通各15g,丹参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个月为1疗程。完成疗程后,进行输卵管造影或通液,无效者再服1~2个疗程。多数病人服1~2个疗程即见效果。

功效: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行气通络。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肝气郁滞者加柴胡、青皮、陈皮;寒凝加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输卵管积水加猪苓、茯苓皮、泽兰、薏苡仁;附件炎症加败酱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结核性者加百部、十大功劳叶;少腹痛重加延胡萦、生蒲黄、炒五灵脂。

图片

14.活血通管散

方药:郁金90g,红花60g,穿山甲60g,血竭45g。

用法:上4味药共研细末,分10包,每日1包,分成3次,开水冲送。

功效:活血化淤,通络。

图片

15.调肝通络方

方药:当归、赤芍药、川牛膝各9g,川芎6g,王不留行9g,通草9g,川楝子9g,皂刺3g,栝楼9g,丹参9g,香附子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

功效:调肝理气通络。

图片

16.补肾调经汤

方药: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茯苓、丹参、菟丝子、黄芪各15g,枸杞子10g(单包),山药25g。

用法:服药从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来潮时止,为1疗程。

功效:补肾调经。

图片

17.益肾赞育汤

方药:熟地黄、白术、当归、枸杞子、炒杜仲各15g,巴戟天、肉苁蓉、山萸肉、仙茅、炒韭子各12g,肉桂、淫羊藿各10g,蛇床子、制附子片各6g。

用法:上药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2个月,改为每月服6~9剂,6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服

功效:温补肝肾,疏肝健脾,益气养血。

加减:若少气懒言加人参4.5g;经量过少色淡加紫河车12g,鹿角胶(烊化)9g;情绪不畅加柴胡9g,香附子、郁金各10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5g。

图片

18.温经促孕汤

方药:

(1)经前方:吴茱萸、阿胶(烊化)、党参、泽兰、麦门冬、当归、川芎、赤芍药各9g,牡丹皮、制半夏、桂枝、甘草各6g,生姜3片为引。

加减:肾阳虚者去麦门冬、牡丹皮,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紫石英等;肾阴虚者去桂枝,吴茱萸减量,加二至丸、何首乌;肝郁者去桂枝、党参、阿胶,吴茱萸用6g,加郁金、柴胡、香附子、川楝子、佛手等;血淤者去麦门冬、阿胶,加桃仁、王不留行、延胡索、红花;痰湿者去党参、麦门冬、阿胶,加茯苓、陈皮、苍术,半夏用9g。

(2)经后方:吴茱萸、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党参、桑寄生、白术各9g,川芎、甘草、桂枝各6g,阿胶(烊化)、菟丝子各12g,生姜3片,大枣4枚为引。

加减:肾阳虚加紫石英、淫羊藿;肾阴虚去桂枝,加何首乌,吴茱萸用6g;肝郁者去桂枝、熟地黄,加柴胡、香附子、佛手等;血淤者去熟地黄,加泽兰、王不留行;痰湿者去熟地黄,减阿胶量,加茯苓、苍术、半夏。

用法:分经前和经后两步用药,各服4剂。水煎服,每月1剂。

功效:

经前方温肾调冲行血;

经后方温肾调冲,益气生血。

图片

19.发育子宫汤

方药:当归、菟丝子、香附子各30g,黄芪15~30g,熟地黄、白芍药各15g,川芎、阿胶、红花各10g。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完。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活血,补肾调经。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白术、陈皮;偏寒者加肉桂、乌药;偏热者加黄芩、山栀子。

图片

20.育宫汤

方药:紫河车粉6g(冲),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桑葚、山药、酒白芍药各15g,巴戟天、当归、炒艾叶各10g,甘草9g。

用法:水煎,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10天为1疗程。

功效:补肾,温经,祛淤。

加减:小腹冷痛加小茴香、肉桂、紫石英;小腹胀满加乌药、香附子、青皮;合并附件炎加鱼腥草、赤芍药、败酱草;合并输卵管积水加泽兰、泽泻、车前子;小腹部下坠感加升麻;白带量多加炒苍术白术;黄带多加炒芡实、金银花、蒲公英;输卵管通而不畅加乌药、沉香、路路通;久治不效加服鹿胎膏。

图片

21.加味逍遥散

方药:当归、香附子、牡丹皮、丹参、焦山栀子、赤芍药、路路通各10g,柴胡、穿山甲、橘叶、橘核各6g,绿萼梅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理气,通调冲任。

图片

22.通补交替方

方药:

方①:柴胡5g,赤芍药15g,枳实6g,甘草5g,牡丹皮、丹参各9g,制香附子、王不留行各12g,炮山甲6g,当归、肉苁蓉各10g,刘寄奴15g,红花5g,川芎9g,炒小茴香2g,乌药15g,路路通12g,牛膝10g。

方②:黄芪、党参、焦白术各15g,甘草9g,当归、熟地黄各12g,山萸肉8g,山药15g,巴戟天、菟丝子各12g,续断、红枣各15g。

用法:

月经第1天至月经中期服方①

月经中期至行经前服方②,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

方①:疏肝化淤,活血通络;

方②:健脾益肾,补养气血。

图片

23.温肾调肝汤

方药:菟丝子20g,杜仲、益智仁、巴戟天各15g,五灵脂、红花、乌药各6g,路路通、赤芍药、当归、炒穿山甲、桃仁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温肾调肝,活血通络。

图片

24.补肾养血汤

方药:菟丝子30g,熟地黄20g,当归15g,川芎10g,党参15g,枳壳12g,怀牛膝15g,淫羊藿10g,肉苁蓉15g,枸杞子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补肾养血,行气调经。

图片

25.温肾益精汤

方药:熟地黄9g,当归6g,川芎6g,白芍药12g,党参12g,云茯苓15g,白术6g,山萸肉10g,紫河车10g,鹿角胶10g,菟丝子10g,益母草10g,炙黄芪20g,制香附子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温肾益精。

图片

26.复方调经种子方

方药:

孕1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0g,云茯苓12g,仙灵脾12g,石楠叶10g,制黄精12g,路路通10g,公丁香2.5g,怀牛膝10g,炙穿山甲片10g,桂枝1.5g。

孕2方:云茯苓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仙灵脾12g,石楠叶10g,紫石英12g,熟女贞子10g,狗脊10g,仙茅10g,鹿角霜10g,胡芦巴10g,肉苁蓉10g。

用法:在每月经净后服孕1方7剂,继而服孕2方8剂。此外可选用乌鸡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同服。一般3~6个月可治愈。

功效:

孕1方:调理阴阳,兼有通络。

孕2方:温煦育肾,暖宫摄精。

加减:如偏肾阴虚加龟板、麦门冬;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肝郁者加柴胡、白芍药;痰湿淤滞者加艾叶、吴茱萸;湿热阻滞者加败酱草、红藤;输卵管阻塞者加皂角刺、月季花、广地龙、降香片。

图片

27.祛痰消淤清宫汤

方药:苍术、茯苓、当归各15g,香附子、川芎各12g,陈皮、没药各10g,卷柏、丹参各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祛痰化淤。

加减:寒痰偏盛者加桂枝15g,细辛6g;淤血偏盛者加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热痰偏盛者加竹茹10g,败酱草30g。

图片

28.疏肝健脾汤

方药:当归、香附子、柴胡各10g,白芍药、云茯苓、天花粉各15g,牡丹皮12g,酸枣仁、夜交藤各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图片

29.疏肝通络方

方药:香附子9g,郁金9g,白术6g,当归9g,白芍药6g,陈皮6g,茯苓9g,苏罗子9g,路路通9g,柴胡2.4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解郁,通络开导。

图片

30.加减逐淤汤

方药:小茴香4.5g,醋延胡萦9g,没药9g,当归12g,木香6g,官桂6g,赤芍药9g,蒲黄12g,五灵脂9g,香附子9g,丹参9g,炮姜3g。连服3剂。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淤

图片

31.丹参饮

方药:丹参9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活血化淤。

图片

32.抑气调经汤

方药:茯苓9g,制香附子9g,醋青皮4.5g,炒菟丝子9g,生地黄9g,当归9g,炒杭白芍药9g,川芎4.5g,延胡索4.5g,炒川楝子4.5g,泽兰9g,益母草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抑气补血调经。

图片

33.调肝健脾方

方药:炒柴胡1.8g,炒白芍药12g,炒白术9g,炒党参18g,广木香3g,炒陈皮4.5g,佛手片9g,广藿香6g,焦薏苡仁9g,干荷叶9g,淡干姜3g,黑大枣5个(切开)。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抑木扶脾。

图片

34.补肾调经汤

方药:丹参9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枸杞子9g,山药12g,旱莲草9g,女贞子9g,川续断9g,菟丝子15g,肉苁蓉12g,当归9g,何首乌12g,黑芝麻12g,熟地黄9g,荒蔚子15g,仙茅9g,龟板30g,焦刺猬皮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补肾养血,温经散寒。

图片

35.滋阴活血汤

方药:知母12g,黄柏9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女贞子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炙龟板12g(先),炙鳖甲12g(先),赤芍药、白芍药(各)15g,丹参15g。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滋阴降火,补肾活血,化淤通络。


上一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华佗再造丸

下一篇:三十五张不孕症名方验方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