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