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医知识
自然界中,苦和甜相对立,而世界苦药莫过于黄莲,对于糖尿病这一被民间称为甜病的世间疑难病症。使用黄莲治疗似乎在情理之中。黄莲性寒,味大苦,善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一般常用量为3~5g左右,由于其性寒味苦,大量或久服,易于损胃,故常与温药并用,如配木香之香连丸,配干姜之姜连散,配吴茱萸、白芍之戊己丸,配肉桂之交泰丸等。正如李时珍所言:“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所以其用量一般均在常用量上下。
黄连自古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消渴,仝小林教授更是称其为“消渴圣药”。仝师善用黄连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仝小林教授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得出结论,《伤寒论》1两约合今之15.625g。《伤寒论》中用到黄连的方剂13处,《金匮要略》中用到黄连的方剂有7首,用量最小为1两,最大为3两,最大用量为黄连阿胶汤,用量达四两,按此计算经方中黄连的本源剂量应当在15g-60g之间,远大于药典所规定剂量。仝小林教授在临床运用黄连时尊崇伤寒论本源剂量,黄连使用剂量一般在15g-60g之间,最大使用剂量可达120g,可较好的缓解症状,降低血糖,因黄连运用频繁,用量大,业界有人将其称为“仝黄连”。
仝小林教授说:“黄连最苦,然治疗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我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g,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最多达120g,降糖迅速。”通过回顾性分析显示,很多患者在使用大剂量黄莲后,有35%患者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30%仅用中药就能维持稳定而理想的血糖水平,许多曾经胰岛素用量很大的患者,甚至完全停用了胰岛素”。 仝小林教授认为:情志不畅、中焦胃热,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 黄连苦寒,能入心、脾、胆、胃、大肠经,可清泄中焦胃热,及诸脏之热,使热退则消谷减,火退则消渴愈,势除则可防止热耗气阴,从而阻断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仝小林教授用黄连,一是利用其苦寒之性,二是利用其明确的降糖疗效,“药性”与“药理”相结合,使疗效更显著。 黄莲的苦和糖尿病的甜相对立,而自然界中的酸是甜的中和。味苦者,如黄连、大黄,其性寒,可以泄热;酸平之品,如白芍、乌梅、五味子、生山楂,具有收敛气阴之效。合用酸味之品既可缓解黄连的苦寒之味,也可以收敛气-阴防止耗散,使受损的气-阴得以恢复。
【病例】一男36岁因血糖升高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口渴明显而查FBG20mmol/L,诊断为糖尿病,注射几日胰岛素后,因工作较忙未再继续治疗。刻下症见:口干口苦甚,饮水多,乏力明显,汗出多,小溲频数,舌红、苔黄,脉滑数。查:FBG22.1mmol/L,2hPG34.99mmol/L。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中医辨证:火毒炽盛,耗伤气阴。治法:清火益气滋阴。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减:黄连,干姜,黄芩,西洋参,知母,桑叶,怀山药,山茱萸。
二诊:患者服药4剂,口渴、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查FBG15mmol/L,2hPG21mmol/L,调整处方为:黄连,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西洋参,山茱萸,葛根,怀山药,桑叶,大黄,生姜。患者服药10剂,口渴、口苦、乏力、汗多等症状缓解约80%,查FBG6~7mmol/L,2hPG9~11mmol/L,故调整处方为:黄连30g,黄芩30g,知母30g,天花粉30g,葛根30g,生姜5片,继续调治血糖。
【按】患者初诊表现一派火毒炽热、耗伤气阴之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故亟需迅速控制火势,打破火毒为病的恶性循环。此时常规用药恐杯水车薪,必以大剂量苦寒清火之品直折火毒,方能控制火势,故主以90g黄连泻火解毒,直压火势,并以20g干姜顾护中阳,防止苦寒伤冒;同时配合知母、桑叶、怀山药等大量滋阴清热益气之药,以迅速补救耗伤气阴,防止其因火势张而枯竭,配合黄连为标本兼治。二诊已明显收效,火势得到控制,因而一鼓作气,继续以90g黄连,清除毒火余氛,至三诊时火毒已完全控制,故中病即减,改黄连为30g调治。
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治愈消渴的案例,寻其药方,其黄莲用量并不算大,但效果却是很好,而如今仍用该量,效果却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那时的黄莲是野生的,药性很强,因而常规用药即能生效,但如今很多药材是种植的,其药性已大大下降,若仍按常规用药,自然无法收到古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