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黄芪30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地龙15克川牛膝15克 丹参30克 桂枝6克 山楂30克
(功能) 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生治] 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用法) 常规煎服。
[方解] 本方由清代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能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脉;红花活血化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上能下,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之功。方中山楂一味既可奏活血散瘀之效,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和胃。
[加减] (1)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2)语言障碍,吞服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10克、郁金10克;(3)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4)眩晕明显,若系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5)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6)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7)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8)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按语]方中山楂运用颇有新意,值得玩味。盖中风患者多肠厚脂高,本品既可薄肠又可化脂,且能活血,尚能防黄芪壅补之弊。一药四功,确为善用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