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材市场周期规律
在中药材市场中,品种价格波动往往遵循 “产能过剩 — 库存消化 — 资源缺口” 的周期性规律:当某个品种产能远超市场需求,短期内库存难以消化时,价格便会进入下行周期;而经过数年库存消耗后,若资源供给长期无法恢复,市场出现供需缺口,价格则会启动上涨周期。要判断猪苓这一品种的价格走势与后市调整空间,需先从其种植投入、成本构成等基础数据入手,结合当前市场供需格局、产新情况及行业环境综合分析,这也是药商判断品种行情走向的核心依据。
二、猪苓种植历史与近年产新情况
猪苓作为典型的多年生中药材,自然生长周期长达 4-5 年,人工种植需匹配这一生长特性,前期投入周期长、资金占用成本高。从种植历史来看,自上一轮价格回落以来,猪苓种植积极性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在 2019-2020 年出现短暂种植小高峰。当时受三年疫情影响,部分外出务工青年无法正常外出,转而选择在家乡种植猪苓,除此之外的其他年份,种植规模始终保持低位。
从产新节奏来看,2023-2024 年本是猪苓的集中采挖周期,2023 年新货产量约 1200 吨,市场初期普遍预期 2024 年产量会进一步增加,但实际采收量却不及 2023 年的三分之一;进入 2025 年,采挖量较 2024 年再度大幅减少,连续两年的产量不及预期,为市场供需格局埋下潜在变量。
三、当前中药材行业环境对猪苓的影响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中药材市场在 2023-2024 年经历短暂行情火爆后,2025 年整体转入 “寒冬” 阶段,多个品种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场货源积压严重,商家信心受挫、人气低迷。
尽管猪苓当前货源供应整体偏紧,但在全行业普跌的大环境影响下,下游需求端采购意愿明显减弱,即便供给端存在收缩预期,短期行情仍难以维持稳定,价格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四、猪苓种植端面临的多重难题
深入分析猪苓种植端现状,可发现其供给恢复面临多重现实难题。首先是种植技术门槛高,猪苓人工栽培需历经 “培养菌枝 — 培育菌材与菌床 — 精选菌种 — 定植栽培 — 伴栽固定” 等多个关键环节,每个步骤对温湿度、菌种活性、土壤条件的要求极为严格,任一环节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整批种植失败,技术壁垒筛选掉大量潜在种植户。
其次是生长周期与风险成本叠加,4-6 年的生长周期内,种植户需持续投入土地租金、菌种采购、人工管理等成本,且需承担极端天气、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长期投入与不确定性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
此外,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推高种植总成本,以中等规模种植户为例,每亩猪苓的综合种植成本较五年前上涨明显,高成本压力进一步抑制了种植扩张意愿。笔者通过对当地种植户的调访,获悉猪苓种植成本情况,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
五、2025 年猪苓主产区减产现象及原因
从 2025 年产新实际情况来看,主产区减产已成普遍现象。
猪苓每年有两个集中产新时段,分别为春季 3-5 月和冬季 10-12 月,今年春季产新季,河南、陕西两大主产区的减产问题尤为突出,核心原因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极端气候影响,陕西产区遭遇数十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持续干旱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严重影响猪苓地下菌核的生长发育。
二是价格预期影响采挖积极性,前期猪苓价格持续下滑,农户预判采挖收益无法覆盖人工成本,主动减少采挖量,部分地块选择延迟采挖,进一步导致春季新货上市量减少。
六、2025 年猪苓价格走势与市场心态
价格方面,2025 年猪苓市场承受明显下行压力。年初统货价格约 120 元(公斤价),受春季产新量少及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行情逐步下滑至 90 元,跌幅达 25%,对主产区种植户、产地商家的信心造成较大冲击。
进入 8 月后,市场出现局部积极信号:部分药企为完成集采指标,适时补充库存、猪苓专营户为布局后市,开始加大对产地的采购力度,产地货源流通速度有所加快,少数市场敏感商家已开始关注这一品种的潜在机会。
不过从整体心态来看,产地多数商家仍保持谨慎态度 —— 一方面担忧当前需求回暖只是短期补库行为,难以形成持续支撑;另一方面对后续冬季产新量、市场整体行情走向仍存疑虑,暂未大规模调整经营策略。
七、猪苓后市调整潜力综合判断
综合来看,猪苓当前处于 “供给收缩但需求疲软” 的矛盾格局中。短期受行业整体低迷氛围影响,价格仍面临压力,不过具体调整时机与幅度,仍需密切关注产新进度、下游需求释放节奏及行业政策等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