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晴
耳鸣脑鸣相交替 风入九窍应注意
中医常说风为百病之长,但是真正像师父一样把风邪落实在辨病,辨证,处方,用药各个方面的并不多,师父强大的逻辑思维,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疾病的推演思考,见微知著,捕风捉影,跳出常规思路,常常出奇制胜!跟随师父的学习是一点一点聚沙成塔的过程,我把师父的每个案例都记录在手机里,反复揣摩,其中在西安益群国医馆跟诊的这个案例激发了我的思考欲。
武某,女,60岁。2023年5月5日初诊:阳过后咽中异物感4月,右耳鸣4年,右脑鸣2年。耳鸣与脑鸣相交替,晨起易发,听力下降,面黄,眠差,喉镜双侧淋巴肿胀,胃食管反流,鼻塞,易喷嚏,偶清涕,左目异物蜇感,怕冷,无汗,无高血压与糖尿病,舌红苔薄,脉弦。
辨证: 风中于窍,胃失和降。
选方: 葛根汤,半夏泻心汤。
处方: 葛根30克,桂枝12克,麻黄9克,白芍12克,生甘草12克,大枣30克,生姜12克,防风15克,骨碎补30克,厚朴15克,半夏15克,菊花20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27剂。
2023年6月2日第2诊: 耳鸣,脑鸣,舌红苔薄,脉细弦。上方加升麻20克,鳖甲10克,龟甲10克,磁石20克,川芎20克,丹参30克,27剂。
2023年7月2日第3诊: 大效,耳鸣,脑鸣减轻很多,舌红苔薄,脉沉,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结肠多发息肉0.4-0.5cm,上方加苦参15克,地榆30克,椿皮30克,60剂。
思考1——风邪表证与九窍——葛根汤。在临床当中遇到脑鸣,耳鸣情况时,太容易想到肾虚的六味地黄丸,肝火上亢的龙胆泻肝丸,却往往忽略表证,风邪与耳鸣脑鸣的关系,那么在脑瘤,听神经瘤,鼻咽癌,喉癌这样疑难的疾病面前更容易被忽视。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到人体,有多种途径,其中一种,就是从九窍(耳、目、口、鼻七个窍,加前后二阴) 而入,在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中风篇就明确提到,“人百病,首中风,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㖞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中脏多滞九窍,风从孔窍而入出现相应问题,还当祛风。张仲景也说:“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九窍的很多问题离不了风邪。
治疗风秘的三化汤中用了羌活;太阳病篇的桂枝汤治疗鼻鸣干呕(这里的鼻鸣也包括鼻塞流涕);治疗肠风热毒的槐角丸中用了荆芥,防风;也包括今日耳鸣脑鸣案例中的葛根,麻黄,桂枝;治疗眼痒,瞳子连眦头皆痒,不能收睑的驱风一字散中也用了荆芥,防风。关于失音,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也提出风寒客于会厌,则卒然失音。原文:“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也。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
在阅读《神农本草经》时就观察到有些解表药就明确提出具有利九窍,通九窍的作用,如蔓荆子主筋骨间寒热,利九窍;细辛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本案患者,即使耳鸣,脑鸣已经多年,但是表证依然存在,时间的长短,并不妨碍解表祛风,风邪无处不在,无处不到,洞悉捕捉风邪存在的蛛丝马迹才是辨证用药的关健!
思考2——胃不和则九窍不利——半夏泻心汤。《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了鼻翼,鼻根部,上齿龈,口唇,腮后,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前额。都在说明九窍与脾胃的关系,案中师父用的是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通过辛开苦降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二者正常九窍则通,风从九窍而入肠胃可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半夏泻心汤在五官科的运用真是值得深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