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顾敏 林氏医门
引火汤治疗牙龈、眼晴肿痛案
尊敬的师父、师公、大师兄,以及各位优秀的师兄师姐,很荣幸借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半路出家学医,临床较少,以下医案分析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正。
感谢师父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能向这么多优秀的人学习,实乃我之福份,希望我能通过学习跟上大家的步伐,能造福更多的有缘人。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引火汤治疗牙龈肿痛、眼晴肿痛医案一则。
湛江患者,女,82岁,2023-4-25就诊
主诉:牙龈肿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1个多月前出现牙龈肿痛,自行服药后有缓解(主要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但几日后牙龈肿痛又卷土重来,继续服药,反复发作。现在不仅牙龈肿痛,右脸也肿大,右眼晴肿大到只能眯开一条线,牙龈疼痛严重影响到睡眠。
刻下: 无畏风怕冷,无鼻塞流涕,偶有口干口苦,无咽痛咳嗽,无心烦易怒,手足温,但欲寐,纳可,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偏干。舌红无苔,脉细数。
中医治则:填补肾精、引火归原
拟方:引火汤加减
处方:熟地60克,生地30克,山药15克,巴戟天15克,麦冬15克,肉桂3克,五味子6克,2付,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反馈:患者服一剂药后,牙痛减轻7成,右侧脸肿、眼肿均恢复正常。再服一剂后诸证消失。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舌红无苔,脉细数、便干均提示阴虚有热。患者精神欠佳,时常想睡觉,更表明是虚证。
患者服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牙痛,虽早期有效,但后期收效甚微,这都说明患者的牙痛为虚而非为实,用清热的方法是不对的。
患者年老体弱,肾水亏虚,水浅不能养龙,阴虚于下,而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导致上焦出现各种热象,如牙痛、眼睛肿痛等。
治疗方法要补足肾水,引火归原,则上焦之热可散,各种症状亦可消除。
01
引火汤出处
引火汤来源于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用引火汤:熟地三两,巴戟、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二钱,茯苓五钱。一剂火归肿消,二剂痊愈。
方用熟地为君补水,麦、味为佐滋肺,金水相资,水足制火。加入巴戟之温,又补水药,则水火既济,水下趋,火不得不随,增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何必用桂、附引火归元乎?况证因水亏火腾,今补水,倘用大热之药,虽引火,毕竟耗水。
余用巴戟,取其引火,又足补水,肾中无干燥之虞,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所以胜附、桂也。”
有考据表明,陈士铎得到了傅山的传授,故又称本方为傅山引火汤。
02
李可老先生对引火汤的应用经验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对该方应用尤多,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
李可先生将上方用于肾水不足,火不归元所致鼻衄、倒经、舌衄、口疮、舌疮、乳痈、血崩、头痛以及卒中前兆、三叉神经痛、红斑狼疮、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等诸多病症。
李可老先生总结龙雷之火鉴别要点有五:
①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②来势暴急跋息,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
③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④热势轰轰, 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⑤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李可老先生又称“ 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 克(刮去粗皮研粉, 蒸烂小米为丸, 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
03
引火汤的功效及主治
功效:滋阴补水,引火归元
主治:用于少阴肾火上炎所致的各种证候,症见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
04
临床上如何辨别使用引火汤
有虚火上扰表现(如口腔溃疡、痘痘、牙龈肿痛、失眠多梦、耳鸣等),同时伴有有舌红少苔、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肾阴虚的症状
05
如何区分引火汤和温潜法
引火汤和温潜法均可用于虚火上炎,临床上均可用于出现上焦热的症状。但是引火汤是用于阴虚,是肾水不足导致的龙雷之火上跃,舌象是舌红苔无(或苔干)
温潜法是用于阳虚,是虚阳浮越。舌象是舌淡苔白润,下焦有虚寒等表现(下肢冷、夜尿多、大便稀、尺脉沉细无力)。温潜法是采用以土伏火的方法,采用大剂量灸甘草配上温阳的附子 、桂枝、肉桂与潜镇的龙骨、牡蛎、磁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