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郎中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出现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的病证。因病起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古代医学家以此取象比类,称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也称为“卒中”。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本病的病机特点,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发病高峰,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四点:
1、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致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患者风痰素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而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
2、劳倦内伤,阴阳失调:烦劳过度,耗伤精血,或病后体虚,年老体弱,阴精不足,致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在人体阳气偏盛的情况下,加以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或在嗜酒、劳累、气候影响等因素的作用,致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亢风动,气血上冲,心神昏冒,发为中风;
3、饮食不节,痰湿阻络: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盛,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致猝然昏仆,口僻不遂;
4、五志过极,气血逆乱: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郁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猝倒无知,发为本病。
总之,风、火、痰、气、血、虚等因素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突然发病,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这是中风常见的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其中肝肾阴虚为病机的根本。今天分享22个中医治中风的奇效偏方供大家参考。
1、姜蝥贴
【组成】鲜姜1块,斑蝥1个。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㖞斜。
【用法】鲜姜捣成泥状,斑蝥去头,把斑蝥放在㖞斜一侧,外用姜泥糊之,每次3~4小时,每日1次,数次即愈。
2、鲜芹蒜泥
【组成】大蒜1头,鲜芹菜50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㖞斜。
【用法】将以上2药共同捣烂如泥状,左斜涂右,右斜涂左,每日1次。
【说明】本方需涂至恢复正常为止。
3、钩藤葛根汤
【组成】石韦10g,寄生10g,钩藤15g,葛根20g。
【主治】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症见突发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4、蚕砂敷
【组成】蚕砂100000g。
【主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
【用法】将蚕砂蒸熟,并做直袋3个。热盛1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依法再熨,频换,百不禁,病愈为止。
5、马钱敷脐贴
【组成】制马钱子25g,芫花10g,白附子10g,白僵蚕10g,全蝎梢10g,白胡椒3g,川乌5g,明雄黄5g,胆南星5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㖞斜。
【制法】诸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贮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10~15g,调黄酒适量,拌和制成厚膏,敷贴于患者脐窝中央和牵正穴上。外以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一般10天奏效。
6、麦蒌熨
【组成】瓜蒌适量(鲜),大麦面30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㖞斜。
【用法】瓜蒌绞汁,和大麦面作饼备用。炙热熨之。正即止,勿令太过。
7、羚羊角中风方
【组成】羚羊角2g,僵蚕2g,石决明20g,菊花15g,夏枯草20g,牛膝10g。
【主治】中脏腑,阴闭。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白唇黯、痰涎壅盛。
【用法】羚羊角、僵蚕研末。其余药同入水煎,取汁将羚羊角、僵蚕冲入。每日灌服2次。
8、秦艽丹参茶
【组成】秦艽6g,丹参10g。
【主治】中风。症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
【用法】将2味研制粗末,沸水冲泡10~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说明】秦艽祛风通络,丹参活血养血,可具四物汤生地、白芍、川芎、当归之功效。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9、地龙茶
【组成】鲜蚯蚓10条。
【主治】中风,中经络,经脉空虚。症见口眼埚斜,甚则半身不遂。
【用法】将蚯蚓捣汁,加糖调服,代茶。
【说明】蚯蚓又名地龙,其性味咸、寒,清热平肝。用于惊风抽搐、中风半身不遂等症。蚯蚓有降压、抗惊厥、镇静、解热作用。
10、葱柏酒
【组成】葱白1握(连根),柏叶1握(去皮)。
【主治】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症见不省人事、流涎口噤、语言不出。
【用法】上同研如泥,用无灰酒60mL,同煎10~20沸,温服。
【说明】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可使风退气和,不成废人。
11、蒜泥膏
【组成】大蒜2瓣。
【主治】中风。症见言语不清。
【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患者牙根上。
【说明】本方有宣窍通闭之功效。
12、正风膏
【组成】生姜15g,杏仁30g,细辛6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埚斜。
【用法】将上药同捣烂,涂在患处对侧,每日1次。
13、葱白茴香膏
【组成】葱白、茴香苗各30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㖞斜。
【用法】将上药共同捣烂,涂于患侧对侧,每日1次。
14、姜芥蜜膏
【组成】生姜、白芥子各15g,蜂蜜10mL。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埚斜。
【用法】将药放在一起研成膏状,左斜涂右,右斜涂左,每日1次。
15、芪羌乳没贴
【组成】黄芪、羌活、灵仙、乳香、没药、琥珀、肉桂各适量。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肢体偏瘫、语言蹇涩、气短乏力、麻木。
【制法】上药压成细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
【用法】洗净脐眼,取10g,调好的药糊敷脐上,以麝香虎骨膏固定,热水袋敷脐1~5小时,热度以口中有药味或醋、酒味为宜。
16、巴豆敷脐贴
【组成】巴豆数粒。
【主治】中风闭证。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手足厥冷、两手握固、大便不通。
【用法】将巴豆捣烂。填于脐中,外覆纱布,胶布固定。
17、半夏瓜蒌熨
【组成】半夏、全瓜萎、川贝母、白蔹、白及、川乌各10g,白附子9g,白芥子12g。
【主治】中风。症见口眼埚斜。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陈米醋拌湿炒热,装入2层纱布做的袋内即可。口向左歪敷右侧,口向右歪敷左侧,待药凉后,再炒再敷。
18、香官膏
【组成】香油120mL,官粉少许,红蓖麻子7粒,漳丹60g,血余15g。
【主治】中风,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症见口眼㖞斜。
【用法】将香油熬沸,放入蓖麻子和血余,炸枯后取出,先下官粉,后下漳丹,即成膏药。右歪贴左,左歪贴右,要病人少量出汗,勿受风寒。
19、檀香软膏(摩风膏)
【组成】白檀香3g,麻黄15g,羌活30g,升麻6g,防风6g,白及3g,当归身3g。
【主治】中风,经脉空虚,风邪入中。症见口眼埚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香油150mL,将药浸5日,微火炼黄,滤去渣,将黄蜡15g,熔化尽,用绢过滤。将膏药搅冷涂抹患处。
20、桃仁决明蜜茶
【组成】桃仁10g,草决明12g,白蜜适量。
【主治】高血压、脑血栓形成之中风。
【用法】水煎服,调白蜜冲服。每日2次,20日为1个疗程。
21、枸麦饮
【组成】枸杞子、麦门冬各30g。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血压升高、面红颧赤者。
【用法】煎水代茶饮。1日服完,可常服。
22、黄芪南蛇汤
【组成】黄芪50g,南蛇肉200g,生姜3片。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或风湿关节痹痛、慢性腰腿痛等。
【制法】南蛇洗净,切块,黄芪、生姜洗净。起油锅,放生姜爆香,再下南蛇肉稍炒片刻,铲起,与黄芪同放沙煲里,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用法】本方为食疗方,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