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黄芪行情有望再上层楼

发布时间:2010-12-17 阅读:1307

                           一、药用价值分析
    黄芪是中医药常用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毒、敛疮生肌用药,是国内外中药材市场和食品市场的重要商品,也是属于大宗品种之一。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臃肿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主要化学成份有膜荚黄芪含香豆精、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微量叶酸、胆碱、甜菜碱及氨基酸及其他成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也认识到保健的重要性,从而使黄芪在市场上的销售数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独认识“中药”演变成现在的药食两用。在全国尤其是南方城市的超市都可以看到黄芪精细加工后产品的销售,老百姓也改变了以前的消费观念,不是等有“病”了在吃药,而是一般无病就吃,煲汤喝,达到了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加上近几年中成药开发,原料用量增加,保健品、提取物出口量也相应增加等原因,导致黄芪现在的身价倍增,市场销售量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翻番增加。   
                                        二、产地分布
    黄芪为豆科类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根挖出后去须和芦头、残茎,晾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即可。黄芪原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广灵;内蒙古库伦、武川;河北沽源、丰宁、平山、安国;黑龙江林和、穆棱、宁安;吉林和龙、汪清、伊通;甘肃陇西首阳、渭源、岷县、宕昌等地。50年代家种成功后,生产发展很快,到1996年以陇西为中心的甘肃取代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成为黄芪在全国最大的产区。陇西产的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有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而驰名中外,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
                                        三、种植面积分析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野生、家种均有。黄芪多生长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山间或半山间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林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具有喜冷凉、耐寒、耐旱、怕热、怕涝的习性。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薄厚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由于需要量增加较快,采挖过度,致使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保障药用,50年代起积极发展家种,先后在山西应县、浑源、繁峙、代县;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鄂伦春旗、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黑龙江宁安、嫩江;陕西旬邑;甘肃宕昌、岷县、陇西等地建立了黄芪生产基地,同时原是销区的部分省市也开展引种,产量急剧上升。60年代初期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产区口粮不足,加之采挖黄芪劳动强度大,产销均为历史最低点。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国家实行奖售政策,使黄芪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到70年代末形成积压,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年代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布局,种植向主产区集中,控制过快的发展势头。90年代中、后期,因产地不同,黄芪的生物形态差别很大,甘肃省陇西县成为我国黄芪的主要产区,受高价位的刺激,面积发展极为迅速,从主产区陇西首阳、渭源莲峰迅速扩大到定西市南部各县区和陇东、河西等地,到2002年已形成历史最大的生产规模,2003年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使产大于销,价格开始下滑。从2004年开始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2005年价格跌到最低点,种植面积也减少到近年来的最少,比2002年减少50%以上,到2006年的种植面积进一步调减。2007年由于黄芪种苗少,以及未解决种植重茬技术等因素,抑制了黄芪面积的发展扩大。2008—2010年黄芪生产再度萎缩。目前,仅有甘肃、宁夏和内蒙产区有少量种植,其它产区基本消亡。甚至连好种子都很少。这势必影响黄芪生产的恢复发展。
                                         四、市场分析
    黄芪,全国年需量700万公斤。黄芪价格变化,主要受到产量及库存变化的影响。1986年生产形势大好,全国黄芪生产面积达39万多亩,1987年全国黄芪产量595万公斤,全国销售532万公斤,出口28万公斤,年末库存高达759万公斤,由于生产发展较快,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市场供过于求,当时全国协调收购价格:一等品5元、二等品3.6元、三等品2.2元。通过几年的调整生产结构,1991年全国商业购进513万公斤,国内销售493万公斤,出口18万公斤,年末库存仍高达568万公斤,市场货源充裕。1992年~1993年产量仍高达1000万公斤左右。1992年~1994年百泉药交会价格三年分别为:内蒙(统)8.5~9元、8~8.5元、4.5~5元。1994年底方升至7元左右。1995年初市场价在8~9元,11月价在9~10元之间。由于1996年出口增加,加之北方干旱少雨,产地减产,价格猛升,年底内蒙黄芪统货价高达18元。1998年产新价下跌至14元左右。1999—2005年黄芪逐渐跌至4—5元的低谷。2006年开始回升至5—6元。2007—2009年6—7.5元。2009—2010年黄芪市场行情进入上升通道。由6—7.5元逐渐升至目前的18—20元。
    综上所述:需求加大、生产调减、库存减少是当前黄芪市场的现状,随着黄芪的市场消耗,黄芪行情有望再上层楼。

 

 

上一篇:2010年十大暴涨品种点评

下一篇:丹参减产后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