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的缺乏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本病发生率甚高,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尤以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当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萎黄”“黄胖病”等病证的范畴。
中医治疗
心脾两虚:面色苍白,倦息乏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失眠,毛发干脱,爪甲脆裂,舌质淡胖苔薄,脉濡细。治以益气健脾、养血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熟地各20克,白术、当归、白芍各12克,苓、枣仁、大枣各10克,炙甘草、陈皮、木香各6克。
脾肾阳虚:面色觥白或萎黄,形寒肢冷,唇甲色淡,周身浮肿,或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男子阳萎、女子经闭,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养血利水。方用右归丸加减:黄芪、茯苓、何首乌各20 克,当归、白、牛膝、淫羊藿、菟丝子各15克,附片、大腹皮、补骨脂、胡桃肉、鹿角胶、阿胶各10克,肉桂5克。
食疗
煅绿矾、炒黄豆,以1:2研细末,枣汤泛丸。每服9克,每日2次。用于贫血水肿者。
护理预防:
坚持补充铁剂,随时依据血象检查调整药量。口服铁剂从小量开始,在进食中或饭后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营养不良性贫血,可多进食菠菜、红枣、黑木耳、鸭血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注意小儿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纠正偏食习惯。积极治疗造成贫血的各种原发病、对胃切除或次全切除的患者及时补充铁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