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中药材市场价格现状:当归党参大幅回落,黄芪相对稳定
近期甘肃中药材市场上,当归、党参价格出现显著回落,截至2025年10月底,党参厂货价较年内高点下降37元/公斤,当归条子降幅达56元/公斤,仅黄芪价格相对稳定。三种核心药材的价格走势可通过以下趋势图清晰展现(价格数据为综合市场报价,不同规格(如当归中条、黄芪节子)价差较大,实际交易价可能存在 ±15% 波动):
二、价格下降原因探究:资本退潮引发连锁反应,供需失衡与外地药材冲击
这轮价格波动并非偶然,里面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1、资本退潮成为触发价格跳水的重要推手
2023年上半年,当归、党参等品种受资本炒作影响,价格创下近十年新高(对应上图2023.06峰值),党参、当归综合价格达到160元/公斤,和黄金一样,大家认为压货有利可图,大小商人均开始囤货,例如四川原先搞房地产的商人在岷县当归城疯狂囤货几千吨。但这种上涨并未依托真实需求支撑,下游企业采购量并未同步增长,当资本获利了结后,缺乏接盘力量的市场自然进入回调周期,2023年6月至2024年11月期间两种药材价格分别下跌30%和37%,压力全部给到散户及盲目进入市场的企业,大家“买涨不买跌”情绪加重,市场囤货开始大量出售,部分品种价格甚至出现“腰斩”。更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撤离引发连锁反应,金融机构收紧中药材抵押贷款,导致药商资金链断裂,被迫低价抛货进一步加剧跌势。
2、供需格局的剧烈变化则是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
前几年药材高价刺激下,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张,以核心产区岷县为例,其种植面积变化与价格波动形成鲜明呼应:
2025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超500万亩,产量预计达150万吨,较2022年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全国中药材市场整体呈现过剩态势,384个大宗品种总产量预计580万吨,超出需求80万吨,过剩率达16%,当归、党参等根茎类药材首当其冲。这一供需失衡背景下,市场整体价格走势与单一品种形成呼应:
秋季产新季到来后,鲜货集中上市叠加前期囤积的旧货,市场供应短期内激增,而需求端却增长乏力——中成药集采倒逼企业压价采购,医院端用量增长缓慢,“供强需弱”的矛盾愈发突出。从需求结构看,近年下游用量增长明显放缓:
3、外地药材的冲击更让市场雪上加霜
新疆、内蒙古的红芪、黄芪、党参大量涌入甘肃市场,2025年外地同类药材到货量同比增幅超40%,进一步压低本地药材价格(新疆党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因无具体数据支撑,暂不讨论):
三、市场未来趋势:短期低位调整,长期 “优质优价” 成主流
1、展望未来,中药材市场仍将处于深度调整期
结合行业预测,价格低位态势可能延续至2025年底甚至2026年,尤其是下半年根茎类药材全面产新后,产能释放将持续压制价格反弹空间(对应核心药材价格走势图2025.10-2026.06低位区间)。但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升级正孕育新机遇,标准化种植率的提升与价格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从药农实际收益看,价格下跌叠加农资成本上涨,亩均收益下滑明显,这也凸显了应对调整的紧迫性:
从长期看,市场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当前价格调整属于行业自我修复,不必过度恐慌。数据显示,即便经历回调,党参、当归当前均价仍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45元/公斤和68元/公斤,且近期党参价格已出现每公斤10元左右的回升迹象(2025.10后微弱反弹趋势)。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深入实施,不符合标准的药材将被逐步清出市场,优质道地药材有望凭借质量优势获得溢价,“优质优价”将成为未来市场主导逻辑,云南白药等企业在价格下行期仍实现收入增长的案例,也印证了质量与品牌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加工规格的药材价格表现差异显著,这为药农提供了调整方向:
2、面对市场波动,普通药农应对之道
普通药农可从三方面积极应对。当前甘肃中药材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组织化程度提升为药农提供了更多支撑:
一是在种植端,应摒弃盲目跟风扩种的惯性,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调整结构,借鉴天水市“花椒+黄精”套种模式发展立体种植,通过多样化降低单一品种风险。同时主动对接规范化要求,参与学习张掖市“一户一码”溯源系统建设,详细记录施肥、用药等环节,争取通过有机认证进入高端供应链。
二是加工环节可探索产地趁鲜加工,将部分鲜货加工成切片、饮片,既延长保质期,又能提升附加值,避免在鲜货集中上市时被动压价。
三是销售端需打破传统依赖药贩子收购的模式,借助“陇药码”等数字化平台了解价格动态,通过直播电商拓宽销路,同时加入合作社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与采购商的议价能力。对于已采收的药材,可参考部分药农的做法,在确保储存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囤货,避开当前价格低谷,但需密切关注市场行情,避免过度囤积导致资金占用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