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1年茯苓的“高光时刻”吗?中心丁最高冲到43元/公斤,一度成为药市焦点。可如今再看行情,统货价格跌至20元左右徘徊,不少产区加工户直言“利润薄如纸”。
茯苓的药用、食用和出口需求常年稳定。但近四年价格大起大落,2025年产新又遇特殊天气,后市究竟怎么走?
一、两大主产区决定行情走向
云南是目前全国最大产区,产量占比最高;其次是安徽岳西大别山,两地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直接影响全国行情。而湖南靖州和安徽岳西中农联市场,则是鲜茯苓的核心集散地。
每年9-12月是集中产新期,这段时间流通的鲜货主要来自这两大主产区,其中云南货占比最高。
二、近四年价格走势:高价刺激扩种,低价周期开启
2019-2021年,茯苓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产新后达到峰值,中心丁42-43元/公斤的价格刺激了大量农户扩种。
2022年行情应声下滑,2023年虽有小幅反弹,但2024年至今持续走低,正式进入低价区间。目前最新报价显示:岳西一刀丁19.5-21元/公斤,中心丁色选货25-27元/公斤;云南自生货加工的一刀丁仅17-18元/公斤。
三、2025产新实况:天气拖后腿,成本降不下来
今年产新有两个关键点:采挖提早、天气反常,直接推高了加工成本。
岳西产区原本9-11月是鲜货高峰,今年农户为“赶早价”8月就开始采挖,目前产新已基本结束。云南嫁接货产新进入中后期,自生货正处上市高峰。
最棘手的是持续降雨。鲜茯苓含水量偏高,品质受影响,加工出货率直线下降。岳西正常折干率是1.9-2公斤鲜货出1公斤干货,今年降到2.2-2.3公斤出1公斤。
成本:岳西前期鲜货9-10元/公斤,加工干货成本20-21元/公斤;中期鲜货降到8-9元/公斤,成本仍维持在20元左右。云南自生货加工成本稍低,但也在16-17元/公斤。
加工户利润被压缩到极致,1公斤鲜货加工后利润仅0.2-0.3元。受去年亏本影响,云南、岳西两地的加工户数量都明显减少。
四、种植端现状:大户盈利难,散户仍坚守
茯苓种植成本主要包括松木、菌种、地租和人工。嫁接货生长周期120天左右,5月种植9月即可采挖;自生货12月至次年3月种植,10-12月采挖。
今年受阴雨影响,单产不如去年。岳西地块好的嫁接货亩产3000斤鲜货,云南可达4000斤。按鲜货收购价4-5元/斤计算,亩收益1.5万-2万元。
但扣除1万-1.2万元的种植成本和人工费用后,大户中后期采挖的基本没什么利润,部分地块差的甚至亏本。只有散户自己种植、不计人工和地租,才还有一定收益,这也是他们坚持种植的核心原因。
五、后市预判:低位震荡为主
短期来看,茯苓行情难有大起色,有两个原因。
一是库存压力。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产量增加,每年产新前都有库存积压。2025年产量虽略减,但新陈货叠加,供大于求的格局没变。加上2025年版药典标准修订,采购商购货更谨慎,去库存速度放缓。
二是市场人气。今年中药材行业整体低迷,茯苓虽有零星关注,但外围客商参与度低,产区主要靠订单按需走货,缺乏拉动行情的动力。
长期来看,2025年年前年后的种植面积是关键。目前大户种植积极性已受影响,如果种植面积明显缩减,未来1-2年可能迎来行情拐点。若种植面积维持现状,低价周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总的来说,茯苓短期大概率在低位小幅波动,建议重点跟踪主产区种植意向和库存消化情况,再做布局。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