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属本虚标实之证,多见于中老年,与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相关。临床分四型论治: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风痰上扰当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肾精不足需滋阴或温阳(左归丸/右归丸);气血亏虚当益气养血(八珍汤)。全程注重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并配合饮食调节、情志疏导及适度锻炼。强调早期综合防治,以延缓病情进展。
1.石永昌 何首乌延寿汤
方药:何首乌15g,桑葚子15g,天麻10g,煅石决明10g,怀牛膝10g,丹参10g,法半夏5g,炙龟板10g,白茯苓10g,甘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滋肝益肾,育阴潜阳。
加减:并发冠心病加栝楼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高血脂加山楂、葛根。
2.蒲辅周 肝脾肾俱补方
方药:西洋参4.5g,制川附子3g,白芍药6g,炙龟板15g,茯神6g,山茱萸3g,枸杞子6g,怀牛膝9g,杜仲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补益气阴,滋阴潜阳。
3.张泽生 羚角钩藤汤加减
方药:大生地黄12g,杭菊花9g,大白芍药9g,夏枯草15g,白蒺藜12g,片姜黄9g,双钩藤(后下)12g,石决明30g,冬桑叶9g,羚羊角0.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平肝熄风,化痰和络。
加减:如伴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齿30g,酸枣仁20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2g(后下),决明子20g;热盛者加黄芩、山栀子;挟痰者加胆制天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等。
4.贺仲华 定眩汤
方药:龟板30g,黄精30g,何首乌20g,山茱萸15g,白芍药15g,牛膝20g,地龙15g,石菖蒲15g,生牡蛎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补益精血,潜阳开窍。
加减:伴肢体功能障碍,加生黄芪、全蝎、乌梢蛇、当归;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远志;舌苔黄腻,脉弦滑,痰浊内盛者,加郁金、胆制天南星、茯苓;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肉苁蓉;伴头痛且血压增高者加天麻、草决明、龙胆草;伴便溏者去黄精、龟板。
5.贾堃 四仁膏
方药:柏子仁300g,核桃仁1000g,桃仁500g,松子仁500g,红糖1500g。
用法:前四味捣如泥混合,用红糖或蜂蜜调匀即成。每服10g,日服2~3次,开水送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脑。
6.周华珍 温胆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黄芪30g,钩藤15g,天麻10g,菊花15g,枸杞子15g,枳壳6g,竹茹6g,半夏10g,茯苓15g,怀山药20g,菟丝子30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加减:阴虚者,加辽沙参或玄参15g;胸闷痰浊者,加栝楼10g、薤白10g;伴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6g,酸枣仁15g;头痛者加白芷10g,蔓荆子10g。
7.林曲升 清养髓汤
方药:葛根30g,枸杞子30g,女贞子30g,丹参15g,当归20g,川芎15g,鸡血藤30g,石菖蒲10g,菊花10g,炙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益肾活血,升清养髓。
加减:若有倦怠乏力,神疲纳差,面色白,舌淡,脉弱者,加黄芪、党参、杜仲、升麻;肾阴虚者,加龟板、牛膝、黄精;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痰盛者,加泽泻、白术、法半夏等。
8.赵玉华 两地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15g,玄参15g,白芍药15g,麦门冬10g,地骨皮10g,阿胶10g(烊化)。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滋阴清热。
加减:头晕甚加天麻、钩藤、蔓荆子;头痛甚加川芎、葛根;伴心悸者加酸枣仁、远志;四肢麻木或疼痛者加鸡血藤、桑寄生。
9.宋明全 益肾活血汤
方药:熟地黄30g,鸡血藤30g,丹参30g,山药20g,川芎10g,生山楂30g,山茱萸20g,怀牛膝15g,制何首乌15g,枸杞子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益肾活血。
10.金寿山 益气升阳方
方药:太子参15g,炙黄芪30g,赤芍药、白芍药各15g,炙甘草10g,升麻10g,葛根12g,蔓荆子12g,川黄柏12g,地龙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益气升阳,通络。
加减:如兼见血淤则加川芎、红花、五灵脂;肾虚者加淫羊藿、桑寄生、沙苑子;痰湿重者加半夏、茯苓、石菖蒲等。
11.孙建芝 化痰通络方
方药:黄连10g,全栝楼30g,半夏10g,枳实10g,川芎15g,赤芍药15g,丹参30g,五灵脂12g,蒲黄10g,钩藤30g,全蝎10g,白僵蚕10g,蜈蚣5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清热豁痰,活血熄风。
加减:如痰热壅盛,口苦黏腻,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加龙胆草、天竺黄、山栀子;痰湿偏重,清窍被蒙者加藿香、石菖蒲、荷叶、泽泻等。
12.刘祖贻 平肝活血方
方药:白芍药12g,钩藤15g,夏枯草7g,石决明30g,丹参15g,生蒲黄15g,川芎10g,益母草10g,生黄芪30g,葛根15g,酸枣仁15g,夜交藤30g,山楂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平肝活血。
13.潘智敏 冬令膏方
方药:党参150g,太子参60g,黄芪100g,炒当归100g,制何首乌100g,枸杞子12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0g,五味子60g,山茱萸60g,菌灵芝90g,盐炒杜仲100g,制黄精150g,明天麻100g,钩藤300g,制蜈蚣60g,刺白蒺藜90g,葛根150g,炒丹参180g,川芎120g,赤芍药90g,白菊花90g,生山楂肉150g,炒柏子仁120g,炒酸枣仁100g,紫贝齿150g,决明子150g,白花蛇舌草150g,凤凰草150g,红枣250g,炒陈皮90g,阿胶250g,龟板胶100g,鹿角胶60g(先炖),冰糖300g。
用法:制成浸膏,每日2次,每次服10~15g。
功效:扶正固本。
14.杨牧祥 自拟眩晕方加减
方药:天麻、刺白蒺藜、墨旱莲草、石菖蒲、郁金各10g,钩藤(后下)、夏枯草、益母草、丹参、女贞子、怀牛膝、决明子各15g,虎杖、桑寄生各30g,地龙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活血通络。
15.张继东 益肾健脑汤
方药:熟地黄20g,枸杞子15g,黄精30g,淫羊藿24g,黄芪20g,当归9g,山楂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次。
功效:益肾通络。
加减:若肾阴偏虚者,加女贞子、制何首乌;神呆健忘明显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头晕目花、脑转耳鸣明显者,加菊花、磁石;肾虚心神失养,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炒酸枣仁;虚风内动,筋脉拘急者,加白芍药、钩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