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男性,60岁。1995年6月16日乙状结肠癌初诊。
自述2年前行乙状结肠癌手术后,至今已化疗10次。目前血象低下,并反复恶心、呕吐,食少厌油,体瘦,口干苦,耳鸣,大便不成形,隐血试验阳性,尿黄。舌苔黄腻,质瘀紫明显,脉细滑数。周老辨证认为此为肠腑湿热瘀毒互结,使气阴两伤所致。但鉴于患者体质虚弱,先予健脾和胃为宜。
处方:
太子参 12g,白术 10g,茯苓10g,生薏苡仁15g,石斛10g,鸡内金10g,冬瓜子10g,砂仁3g(后下),焦楂曲各10g,陈皮6g,竹茹6g,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茯苓、生薏苡仁、黄连既具有抗癌作用,又具有健脾和胃化湿之功。
经服1个月的中药,患者血象明显上升。周教授进一步处方:
生黄芪15g,苦参10g,败酱草15g,红藤15g,生薏苡仁15g,墓头回10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2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失笑散10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苦参、败酱草、红藤等药物均是针对肠痈(清热化湿)专用药物;而生薏苡仁、墓头回、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女贞子等除抗乙状结肠癌作用外,还兼有升高机体白细胞,恢复正气之功。
【按语】乙状结肠癌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肠风”、“肠癖”、“积聚”、“下痢”、“泄泻”等病证相类似。中医认为其病机属脾肾不足,湿毒瘀滞。病邪有湿热、风寒、血瘀,病位以脾、胃、肠为主。然而,周老认为此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肠腑湿热瘀毒互结,损伤脾胃所致。
龙明照,金妙文,龙明智。周仲瑛教授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3):40-41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