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在全球首次提出了“干眼”的概念。而在我国,该领域当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界鲜有人关注这一方向。
1997年~1999年,刘祖国教授在美国迈阿密大学Bascom Palmer眼科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看到当地干眼患者众多且在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发现干眼的发生发展与经济、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当时,刘祖国教授预判,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全球干眼发病率也势必会快速增加。
之后,刘祖国教授将“干眼”这一疾病概念带回中国,并调整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投身于干眼疾病的诊疗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中——事实也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当今,干眼已成为眼科领域除近视外的第一大疾病,患者群体覆盖全年龄段,给全世界人民的眼健康带来诸多困扰。
与此同时,中国干眼领域通过26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干眼的检查、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群的治疗效果。在刘祖国教授的带领下,中国眼科专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推动中国干眼研究从零起步,诊疗标准从无到有,最终实现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2025 CDEC)在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师报》专访“中国干眼之父”——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TFOS)全球董事会董事、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请他畅谈中国干眼诊疗26年来发展历程、学科突破、诊疗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从零开始:
破除认知壁垒 凝聚发展合力
回望来时路,步步皆风景。事实上,在国内引入干眼概念并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刘祖国教授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挑战。他坦言,一方面,彼时学界对干眼疾病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干眼相关研究开展获得支持的难度很大。
“当时,有部分学者认为临床中并没有那么多干眼患者,质疑是否将干眼问题‘扩大化’了。”面对学界疑虑,刘祖国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证据链研究,并通过学术报告、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分享和推广干眼疾病的成因机制和发展趋势,逐步让学界认识到了干眼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国内眼科界专家和学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令人感动,在意识到我国早期对干眼认知不足和疾病危害后,很多专家加入到干眼推广和疾病研究的行列中来。”
《道德经》有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2003年,我国第一个眼表疾病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眼表疾病研究中心成立,到我国第一个干眼专科门诊——中山眼科中心的开诊;从最早的院内继续教育学习班模式学习推广,到在厦门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的召开。采访中,刘祖国教授详细梳理了我国干眼诊疗26年来,从“认知探索”走向“规范成熟”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学科建设:从“独立”到“系统”
学科的规范化发展与诊疗体系完善,离不开学术专著的系统性梳理与优化传承。在刘祖国教授团队的推动下,2005年,《中华眼科学》首次将干眼作为独立章节介绍;2009年,全国统编教材将干眼作为独立章节介绍;2017年,由刘祖国教授主编的我国首部系统性阐述干眼诊疗技术的医学专著《干眼》出版,结合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DEWS)指南的多因素致病理论,为临床诊疗提供系统性参考;2024年,由吴护平教授主编,谢立信院士、刘祖国教授主审的《干眼相关疾病》亮相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眼科学术大会,完整地阐述了各类干眼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知识要点、技术难点,助力干眼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从教材章节确立到专著系统深耕,系列学术成果的迭代升级,持续夯实了干眼学科的理论基础,推动诊疗标准不断优化,也为学科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诊疗规范:从实践中不断完善
如果说学术专著是干眼学科的理论基石,那么权威共识与诊疗指南便是规范临床实践的“导航图”,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可遵循的诊疗准则。
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制定了我国首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对干眼诊疗工作规范、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20年发布的《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修订了干眼的定义、分类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使之更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2023年,《中国干眼临床诊疗指南》出版,进一步规范了干眼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有了更明确的遵循。
从“有章可循”到“精准规范”。系列的干眼相关共识、指南出台,不仅提升了全国干眼诊疗的同质化水平,更为干眼诊疗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最终惠及千万干眼患者的健康权益。
学术组织建设与学术会议:多维度推动干眼诊疗发展
学术成果的落地与诊疗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学术组织的统筹凝聚与交流推动。
2014年,国内第一个干眼学术组织——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成立;2015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与泪液病学组成立,并成功在厦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表与干眼学组成立;2023年,国际泪膜和眼表协会中国分会(TFOS China)成立,进一步为我国眼表与泪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全国干眼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从最初只有一两百人参与,发展到如今一两千人的规模,已成为干眼领域交流新进展、新方法、普及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对提升我国干眼临床水平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刘祖国教授表示,随着各类区域性、专题性干眼学术会议在全国各地持续举行和召开,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不同维度推动着我国干眼临床、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科研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干眼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每年约有10~18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获得资助。“2023年,教育部批准专门设立了干眼医药基础创新中心,这是对我国干眼研究发展及成果的高度认可。”
刘祖国教授欣慰地说:如今,我国已有一大批临床、科研工作者投身干眼领域中,形成了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而随着干眼研究和诊疗方法的不断深入,可以说,我国干眼领域整体临床与科研水平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理念革新:
“中国研究”填补“国际空白”
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干眼诊疗近年来在政策支持、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以个性化综合治疗为核心的系统化诊疗体系。在学术界,近年来我国干眼领域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已有百余位中国专家学者加入TFOS China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共识的制定,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TFOS(国际泪膜和眼表协会)聘任刘祖国教授为TFOS董事会董事。他成为全球第一位担任TFOS董事会董事的中国眼科专家(含中国港澳台地区),也是TFOS董事会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这样的殊荣,不仅标志着中国眼科学界特别是眼表领域的权威专家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刘祖国教授个人在干眼领域做出的系列重要贡献给予的高度肯定。自此,除了促进我国眼表与泪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外,他还与TFOS其他董事一起共同组织了引领干眼诊疗方向的“大工程”——DEWS Ⅲ的编写工作。
DEWS Ⅲ:干眼治疗从“补水”转向“抗炎”的理念革新
TFOS DEWS 系列报告被誉为 “干眼诊疗的指南针”。自2007年DEWS Ⅰ、2017年DEWS Ⅱ后,2025年最新发布的DEWS Ⅲ,耗时数年时间、整合了全球30余国专家资源,纳入近千项最新临床研究,其传递的核心是干眼治疗从“对症缓解”转向“病因驱动的精准管理”理念转变。
“最新发布的DEWS Ⅲ,是在DEWS Ⅱ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干眼相关病理机制,并在干眼定义、分类、临床鉴别诊断等方面均有创新。同时,它全面介绍了国际干眼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与临床动态,对于中国干眼诊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祖国教授介绍,DEWS Ⅲ延续并强化了“干眼与炎症密切相关”理念,并明确指出,炎症不仅是干眼的结果,也是其病因,这标志着干眼治疗从单纯的“补水”转向“抗炎”的理念革新。
“DEWS Ⅲ不仅吸纳了中国在临床研究、治疗理念上的原创成果,更通过纳入中国数据,为制定符合多元化人群特征的干眼诊疗标准提供了关键支撑。”刘祖国教授特别强调,DEWS Ⅲ中共收录了12项中国团队的原创研究,其中多项贡献填补了国际空白——如2017年提出的“眼表微环境异常”概念被写入DEWS Ⅲ干眼定义中,成为中国学者在干眼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而中国0.05%环孢素滴眼液(Ⅱ)临床数据被列为DEWS Ⅲ关键证据之一,进一步支持了0.05%环孢素滴眼液作为干眼抗炎治疗一线用药的地位,这也是中国创新药物研究首次在国际权威干眼共识中获得重点推荐。
0.05%环孢素滴眼液:干眼治疗临床首选抗炎药物
“干眼抗炎治疗药物种类繁多,综合安全性和有效性来看,低浓度环孢素是临床首选抗炎药物。其中0.05%环孢素滴眼液已在国际上使用多年,国产0.05%环孢素滴眼液在我国也有5年的应用历程,大量的临床和循证医学证据,都证明其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刘祖国教授表示,0.05%环孢素滴眼液的核心作用机制是精准抗炎,同时对促进泪液分泌、改善黏蛋白分泌有一定帮助,最终通过解决眼表炎症,恢复眼表健康。该药物经过Ⅲ期、Ⅳ期临床试验及大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突出。
在我国,覆盖全国44家研究中心,涉及1999例干眼患者的国产0.05%环孢素滴眼液Ⅳ期临床研究显示,受试者在用药2周后随访,干眼症状即得到了有效改善,第24周时54%患者干眼严重程度发生逆转,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4%,且多为轻微且可耐受的常见眼部不良反应,为0.05%环孢素滴眼液在干眼中的长期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刘祖国教授表示,从国际长期使用数据来看,该药物未出现严重安全问题,安全性值得信赖,是临床干眼治疗的一线选择。
展望未来:以“三化”为突破
锚定分级诊疗与健康意识双核心
“未来,干眼领域的技术突破可归结为三个关键词:诊断精准化、治疗个体化、管理智能化。但无论发展趋势如何,强化分级诊疗与提升患者健康意识都是不变的主题。”
分级诊疗
破解医疗资源不均难题
刘祖国教授指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依旧是干眼诊疗乃至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分级诊疗体系——社区医院、县级医院、省级及国家级医院根据自身定位,承担不同的诊疗任务,在诊疗细致程度、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应各有侧重。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还存在干眼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很多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未配备眼科医生,全科医生对眼科疾病认知相对有限,难以准确诊断和处理干眼。”
为破解干眼诊疗“卡脖子”问题,刘祖国教授团队正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层干眼诊疗水平,他透露,团队即将推出全自动眼科疾病筛查机器人——该设备可自主完成常见眼科疾病筛查,并为患者提供初步处理建议,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明确告知其应前往的医院,从而实现有效分流患者、因病施治的目的。
健康科普
引导患者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干眼防治不仅是医院、医生的责任,患者自身参与也至关重要。”刘祖国教授指出,当前,医疗体系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模式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模式的变革。因此,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干眼等相关眼部预防和自我管理知识,调整生活方式和环境,是有效减少干眼发生,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刘祖国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干眼科普工作的开展——他们不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深入社区、学校,将干眼科普知识送到群众身边,也致力于提升眼科医师科普能力。2024年,“科学护眼 干眼无忧”眼健康科普大赛登陆全国干眼学术会议,并已成功举办两届,彰显了“学术+科普”联动的深层价值。此外,他还积极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带领团队广泛普及干眼相关常识,让更多人了解干眼、重视干眼。
刘祖国教授透露,针对当前网络上干眼相关科普内容良莠不齐、部分知识不准确的现状,团队正联合全国力量,即将推出一套权威的干眼科普读本——该读本共有10个分册,严格依据我国干眼诊疗指南、共识进行创作,旨在为公众提供系统、准确、可靠的干眼科普知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干眼。
“对于干眼,既不能忽视其危害,也不必过度焦虑。只有正确认识干眼,才能做好预防工作,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刘祖国教授表示,公众应掌握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主动守护眼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结语
从“一片空白”到“国际领先”,26年来,刘祖国教授以远见与坚守,将干眼概念引入中国,带领中国专家团队系统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干眼诊疗体系、推动指南制定、培育专业人才,让我国干眼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我国广大眼表与干眼领域专家学者,定将持续创新突破、守护全民眼健康,让清晰“视”界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