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历来以介绍总结成功经验居多,而报道临床失误较少,成功的经验固然有益于读者,但是失败的教训亦不容忽视,它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也有裨益。为确保治疗用药安全,更好发挥中医中药治疗效果,现对《中医杂志》创刊以来,所刊中医误治、救误文章进行一次总结,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一、针刺误治
针刺引起死亡3例:
治疗肺结核与心脏病患者,金针由胸腹部隔衣扎入,刺穿心脏引起死亡。
针刺精神病患者的风府穴,导致延髓内出血,损及生命中枢而死亡。
针刺头痛患者,医师以两枚长约4.5cm之针隔衣自两侧肩峰中点刺入,刺破胸膜脏层,空气进入胸腔,发生两侧气胸,窒息而死。
针刺胸部穴位后引起气胸和血气胸:
针刺患者身柱、膈俞、膈关、曲池、陶道、肺俞、天宗、太渊等穴,针后即感呼吸困难、气喘等症。
针刺落枕患者,取风池、肩井等穴引起左侧外伤性血气胸。
针刺引起肋间动脉大出血:
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用三棱针直刺患处,伤及肋间动脉,引起大出血。
针刺引起创伤性颈总动脉瘤:
因“嗓子痛”,针刺右颈部,针后即起一蚕豆大小的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发胀,呼吸窘迫,下咽困难,口流唾液,被诊断为创伤性右颈总动脉瘤。
针刺伤及腹腔脏器,引起大出血:
因左上腹肿块,而针刺左上腹部,引起脾破裂。
因上腹痛及胃病,针刺“肾区”及中脘等穴,针刺过深伤及肾脏,引起内出血。
因右上腹反复疼痛,对期门、日月、不容等穴位施行针刺,引起胆囊穿孔所致的胆汁性腹膜炎。
因右侧腹股沟疝,对膀耽两侧、两下腹及上腹正中部等腹部10个穴位进行针刺,引起腹膜炎。
二、药物中毒致死
服食大量桃仁致死:
患者晚饭后,两次吃炒熟的桃仁,每次几十枚。服后即头痛头晕,强度抽痉,两眼上翻,牙关紧闭,不省人事,四肢强直,阵发性痉挛性抽痉,两手握拳等症状。抢救无效而死亡。
服食斑蝥中毒致死:
患者用黄酒灌下斑蝥5钱(约15g),不到两分钟即开始烦躁、打滚,大喊其口内烧痛及腹部绞痛,进而呕吐,开始为已消化之食物,继之为鲜红血水,吐出之物溅于患者胸前皮肤及其父手臂上,即起水泡,灼痛甚著。
后因极度痉挛及虚脱而死。此外,也有报道用斑蝥3只(约100mg)外用,而出现患处灼痛,头昏,大汗淋滴,心慌腹痛等严重中毒症状者。其它杂志亦有斑蝥外用致死的报道。
服用过量生乌头致死: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一次用生乌头七两(约220g),服后即发生吐泻,全身出冷汗,昏迷不省,面色苍白,经医院急救无效而死。
此外,也有服用含川乌量达2两(约60g)的乌头验方约10秒即发生中毒反应的报道。
服用蟾蜍过量致死:
两患者分别将蟾蜍1只加油盐炒食或焙干研末一次服下,4小时后,突感胸部紧迫闷胀,流涎、恶心、腹痛、心悸加重,旋即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不能坐卧,取膝胸卧式,极度烦躁,气促肢冷,眼球固定,面色苍白,不能语言,抢救无效死亡。
甜瓜蒂中毒致死:
患者服用甜瓜蒂约50g水煎剂,10分钟后呕吐,初为粘液、水、食物,继而吐绿水、血水,呕吐频繁,总量达100ml。
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从服药到死亡,前后仅17小时。也有经过抢救,经治25日方才出院的报道。
马钱子中毒致死:
患者服用主要为马钱子的复方中药散剂,早、午、晚各服1包,每包为1.7~2.35g,服至第5包后半小时,出现意识不清,牙关紧闭,继而出现阵发性抽搐,抢救无效死亡。
亦有误服马钱子约1g,1小时后发现患儿已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严重中毒症状者。
苦楝根皮中毒致死:
为驱虫而服用30g苦楝根皮煎剂,服后不久,患儿面部潮红,呈醉酒样,继而出现脸色发白,呼吸困难,发钳,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抑制症状,最终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也有为驱虫或中断妊娠而服用苦楝根皮(或苦楝根皮片剂),而致严重中毒的报道。
误食苍耳子中毒致死:
儿童无知采集野果时将苍耳子烧热作为零食吃而中毒。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心里发烧、腹胀、恶心呕吐,继则呈昏迷状态,抢救不及而死亡。
鱼胆中毒死亡:
死者大都误信鱼胆能“明目”而服食,一般在服后2~3小时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最后大都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辨证失误
血证误治:
患者有胃溃疡出血病史,因续发吐血而就诊。医生忽视了病人患病已久,胃阴大伤,而臆断为肝气犯胃,离经之血乘肝气上逆而发生吐血,即以祛瘀清肝佐以宁血理气为治,而导致胃穿孔续发腹膜炎。
骨伤内治失误:
一患者本为脾气不足,复因骨折而气血受损,本应活血化瘀、健脾理气,却误投凉血化瘀之剂,而使病情久无好转,后改投温中健脾通滞而取效。
另一骨折患者,腰背肿痛,腹中胀急,大便秘结,面色萎黄,舌淡白,苔薄黄,脉弦大。拟行滞破血、逐瘀通便,病情加剧,后仿黄龙汤意,于通下剂中加入红参、当归扶正,桔梗开肺气而通肠胃而获效。
骨伤内治,医者每多忽视;或拘于伤科三期用药规律,必行活血化痛之剂,致失治误伤,伤情加重,变证迭出者屡见不鲜。……因此,骨伤内治,必要审慎,详细辨证,毋忘整体。
四、药物引起过敏反应
附子外用引起接触性皮炎:
患者因“胃寒病”肚脐部外敷附子、干姜泥各0.8g,敷药处皮肤发痒,脐部皮肤发红,有小红疹。
内服白蒺藜引起猩红热样药疹:
患者因白癜风而服用白蒺藜6g,服后1小时许,即感全身皮肤有扎刺感,随后发现有针头大红色疹点,继之出现皮肤普遍潮红,瘙痒,心烦不安等症状。
肌注板蓝根引起过敏反应:
因上呼吸道炎症,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支(每支2ml),15分钟后,即感头昏眼花,胸闷气短,心慌烦乱,四肢麻木、发胀、奇痒,两眼球胀痛。
继则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发痒,两前臂及两小腿起大小不等的红白色皮疹及风团,呕吐等症状。
五味子所致过敏:
患者因谷丙转氨酶为126U(改良穆氏法),口服五味子粉3g,半小时后,右眼脸、右手背及胸腰等处皮肤发生风团样斑丘疹且瘙痒。
大黄所致过敏:
因大便4日未解,服用大黄苏打片4片,2小时后,全身瘙痒,起红色粟粒样小丘疹,胸背上肢出现多个鸭蛋大红色丘疹,痒极,搔则起水泡。
中药冰片所致过敏反应:
外伤愈合后的伤口出现湿疹,外用主要为冰片的湿疹粉,发生全身性瘙痒、风团块,阴囊、口唇更甚,且眼脸、口唇出现水肿,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