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医林小郎中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92)
学习科技,研究医术,应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最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弹指间数十年经历定有所得,六十岁过往客便可写出回忆,著书立说,民国四大医家刘蔚楚、张锡纯、杨如侯、陆晋笙就是走的这条路。吾临床曾师法“海内三张”,即张山雷、张锡纯、张生甫先生的经验,调理内热又感温邪,清透并举,卫气双治,给予白虎汤加浮萍、连翘,命名“二向汤”,收效颇佳。1963年于德州遇一患者,身形较瘦,外感后内火发作,体温升高,烦躁无汗,擗踊大闹,口渴喜饮冷水,脉象滑数,皆表现热闭状态。遵《内经》“火郁发之”,表里合疗,遂以此方授之,计石膏60克、知母2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浮萍20克、连翘30克,水煎,五小时一回,分四次服之,日夜兼进。三剂汗出烧退,恢复健康。充分说明前人遗法,十足可贵,无疑纯由实践而来。家父常言,人与草木同枯,尽量留下精神不死。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分享一首处方,此方的核心思想就是表里同治,既清内热又开玄府,表开则邪有出路,里清则热势易退。在前面的很多期内容都有过详细阐述,这种临证思想在临床中合理使用疗效很好,纯粹是从临证中的实践而来。现代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把这种治法比喻为在一个闷热而又密不透风的屋里,开一扇小窗让外面的气流进来,空气流通起来则热很快消散,如果不开窗,只是往屋里加冰,非但不能起到降温的效果,反而易出现一些其它坏证。在本文中张老的一些语录值得我们好好体会感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医学是一辈子的事,要不断地读书实践,实践体会总结才能提高。张老一直强调不到六十不著书立说,他认为到了这个年龄理论和临床都相对成熟,传递的经验和思想都稳定了,而且经过了临证中的反复验证,把这些经验传递出来,让后学医生也进一步地临床验证,惠及更多人群。张老的这种思想是传承了很多前辈的教导而形成的,小郎中对此有一点不同看法,著书立说是在大量实践和读书的基础上而来的,如果都等到花甲之后再着手准备,对于医生来说时间和精力可能会不够用。因此前期的积累也很重要,而前期积累就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需要大量的患者支持,而大量的患者就医就需要医生有足够的名气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因此,很多医家就提倡,中医成名不一定要到老了,年轻成名对于自己的发展也许更有利,年轻成名的基础就需要在年轻的时候下苦功夫读书思考总结体悟,持之以恒,弹指间数十年经历定有所得。因此四十岁之前成名成家是完全有可能的,在现代社会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更为丰富,只要肯下苦功夫,一定会有所成就的,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已经诠释了这一点。老中医有可能只是年龄老了,而并不是经验和认知老到。一个在年轻时从来没有经历过中医临床毒打的医生,等到老了胡子白了,头发白了再来门诊做临床,我们只能称之为老年中医,而不是“老中医”。在此,希望我们都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和临床水平都能同步增长,正如张锡纯先生所说“学与年俱增”。共勉共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