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西医的看法是: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次有酗酒、喝消炎镇痛药引起来的。
特征是:
胃痛、胃胀,厌食、反酸、甚至还有呕血,黑便。
《伤寒论》把这个病,叫心下痞、痞症。
来源于《易经》中的 痞 卦。
上边有火。
下边是寒。
水火不能在中间这个地方不能交通,表现就是胃脘部这个地方,憋、涨。
《伤寒论》
用三个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治疗痰痞的
干姜泻心汤,治疗水痞的
甘草泻心汤,治疗虚痞的。
《胃痛的三种治法——一贯煎、良附丸、半夏泻心汤》
公众号:中医师吴剑波 第198篇文章
只有上边热的,用三黄泻心汤
只有下边寒的,用理中汤。
这是正途。
可是临床呢,不一定是最佳。
02、
三合汤、四合汤的来历:
今天写一个治疗胃病的方子,三合汤、四合汤。
这是老中医焦树德家传的一个方子,出自《用药心得十讲》
通气为主、兼顾化瘀。
三合汤是由三个方子合在一块的。
第一个方子:
良附丸,两味中药
高良姜暖脾胃。
香附通一身之气。
这是《良方集腋》的方子,主治肝气犯胃,脘痛呕吐。
第二个方子:
百合汤,两味中药
百合是润肺降气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这是陈修原《时方歌括》的方子,
第三个方子
丹参饮,三味药。
丹参活血化瘀
檀香、砂仁行气宽中止痛
这也是《时方歌括》的方子,三药合用,气血畅通,疼痛自止。
这种胃病的特征是什么呢?
痛的时候喜欢按着。
可是又不能重按。
虚实夹杂。
就用这个三合汤。
消化系统的炎证。
多半会有瘀血。
通常的表现是一个固定点,刺痛。
或者是晚上比半天痛。
舌头下的两根静脉又粗又黑,或者是舌头发蓝。
那就要加一个方子,成为四合汤。
第四个方子:
失笑散,两味药。
蒲黄、五灵脂。相须为用。
活血化瘀,祛瘀止痛。
焦树德老先生说这个方子:
对于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痛,属于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病例,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前贤的智慧。
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辅行诀》、《难经》、《黄庭经》等等
后来医家的心血付出。
包括《傅青主女科》、《本草纲目》、刘渡舟、倪海厦、胡希恕、任应秋、朱木通,蒲辅周、徐文兵等,璨若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