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20 种疾病的神奇偏方大公开!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258
原创    百草好偏方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无数治疗疾病的智慧结晶。许多流传至今的偏方,都能在古典中医书籍中找到理论依据。以下为大家介绍 20 种常见疾病的神奇偏方,这些偏方均源自经典医籍,经过岁月的验证,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但需注意,个体体质存在差异,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其症状为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

《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配方:麻黄 9 克,桂枝 6 克,杏仁 6 克,甘草 3 克。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约 600 毫升清水,浸泡 30 分钟后,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煎煮 20 分钟,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可喝些热粥,盖上被子微微出汗,有助于药效发挥。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等。

《温病条辨》提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配方:金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桔梗 6 克,薄荷 6 克,竹叶 4 克,生甘草 5 克,荆芥穗 4 克,淡豆豉 5 克,牛蒡子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研成粗末,每次取 18 克,用鲜芦根汤煎服,每日三次。也可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

咳嗽(痰湿蕴肺型)

痰湿蕴肺型咳嗽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金匮要略》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配方:半夏 12 克,陈皮 15 克,茯苓 9 克,甘草 6 克。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 500 毫升清水,煎煮至 200 毫升左右,去渣取汁,温服,每日一剂。

失眠(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等。

《济生方》中提到:“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配方:人参 10 克,白术 12 克,黄芪 15 克,当归 10 克,甘草 6 克,远志 10 克,酸枣仁 15 克,茯神 12 克,龙眼肉 15 克,木香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便秘(热秘)

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伤寒论》中有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大承气汤主之。

配方:大黄 12 克,厚朴 24 克,枳实 12 克,芒硝 9 克。

使用方法:先将大黄、厚朴、枳实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再加入芒硝,搅拌至溶化,温服。注意此方剂药性较强,需遵医嘱使用。

腹泻(寒湿困脾型)

寒湿困脾型腹泻表现为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本草纲目》记载:“生姜温脾胃,去臭气,通神明。”

配方:干姜 6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2 克,甘草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20-30 分钟,去渣取汁,温服,每日一剂。

头痛(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头痛表现为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配方:天麻 10 克,钩藤 12 克,石决明 15 克,栀子 9 克,黄芩 9 克,川牛膝 12 克,杜仲 9 克,益母草 9 克,桑寄生 9 克,夜交藤 9 克,朱茯神 9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胃痛(寒邪客胃型)

寒邪客胃型胃痛表现为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伤寒论》中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配方:高良姜 10 克,香附 10 克。

使用方法:将两味药材研成细末,每次取 3 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三次。也可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服用。

高血压(阴虚阳亢型)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常见头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数。

《黄帝内经》中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的论述,对于高血压的调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配方:菊花 10 克,枸杞 15 克,决明子 15 克。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焖 15 分钟左右,代茶饮用,每日一剂。

糖尿病(肺热津伤型)

肺热津伤型糖尿病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金匮要略》中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但此处针对肺热津伤型,采用另一配方。

配方:天花粉 15 克,葛根 15 克,麦冬 10 克,生地 1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肩周炎

肩周炎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为主要表现。

《黄帝内经》中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肩周炎可归为 “痹症” 范畴。

配方:羌活 10 克,独活 10 克,桂枝 10 克,秦艽 10 克,海风藤 15 克,桑枝 15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同时可用药渣热敷肩部,每次 15-20 分钟。

痛经(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痛经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配方:当归 12 克,川芎 6 克,白芍 10 克,熟地 12 克,桃仁 10 克,红花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20-30 分钟,去渣取汁,经前 3-5 天开始服用,每日一剂,直至经期结束。

痤疮(肺经风热型)

肺经风热型痤疮表现为丘疹色红,或有痒痛,多见于颜面、前胸、后背,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外科正宗》记载:“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配方:枇杷叶 15 克,桑白皮 15 克,黄芩 10 克,栀子 10 克,野菊花 10 克,黄连 6 克,赤芍 10 克,白茅根 30 克,生槐花 15 克,苦参 1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荨麻疹(风热犯表型)

风热犯表型荨麻疹表现为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外科大成》中 “瘾疹者,皮肤作痒,游走无定,遍身起如风疹块,堆累成片” 描述了荨麻疹的症状。

配方:荆芥 10 克,防风 10 克,牛蒡子 10 克,蝉蜕 6 克,薄荷 6 克,苦参 10 克,知母 10 克,石膏 30 克,当归 10 克,生地 15 克,胡麻仁 10 克,甘草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关节炎(风湿热痹型)

风湿热痹型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

《素问・痹论》中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对痹症进行了分类。

配方:黄柏 10 克,苍术 10 克,牛膝 10 克,薏苡仁 3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消化不良(饮食停滞型)

饮食停滞型消化不良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配方:山楂 15 克,神曲 15 克,半夏 10 克,茯苓 12 克,陈皮 6 克,连翘 10 克,莱菔子 1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耳鸣(肾精亏损型)

肾精亏损型耳鸣表现为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夜尿频多,男子遗精,女子带下清稀,舌红少苔,脉细弱。

《灵枢・海论》中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指出了耳鸣与肾精亏损的关系。

配方:熟地 24 克,山茱萸 12 克,山药 12 克,泽泻 9 克,茯苓 9 克,丹皮 9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9 克,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两次,用温开水送服。也可将药材按比例煎煮后服用。

脱发(肝肾不足型)

肝肾不足型脱发表现为头发稀疏脱落,伴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外科正宗》记载:“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

配方:制何首乌 15 克,熟地 15 克,枸杞子 15 克,菟丝子 15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川芎 10 克,羌活 10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慢性咽炎(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慢性咽炎表现为咽部不适,痛势隐隐,有异物感,黏痰量少,伴有午后烦热,腰腿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喉科秘旨》中对咽炎的症状有相关描述,强调了阴虚火旺的致病因素。

配方:玄参 15 克,麦冬 15 克,生地 15 克,川贝母 10 克,丹皮 10 克,白芍 10 克,薄荷 6 克,甘草 6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脚气(湿热下注型)

湿热下注型脚气表现为足跖、足缘、足趾间出现水疱,瘙痒,抓破后流水,伴心烦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外科正宗》中 “臭田螺,乃足阳明胃经湿热下注而生” 描述了脚气的成因。

配方:黄柏 15 克,苍术 15 克,牛膝 15 克,薏苡仁 30 克,苦参 15 克,白鲜皮 15 克,地肤子 15 克。


使用方法: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泡双脚,每次 20-30 分钟,每日一次。

以上 20 种疾病的偏方均源自古典中医书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在使用这些偏方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安全有效。同时,若病情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实用偏方、单方、秘验方之肺脏病132方

下一篇:秘方偏方单方选之肝脾病共36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