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行业中,当某个品种即将进入下行周期甚至面临崩盘风险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典型信号,这些信号背后多是资本或庄家为维持虚高行情而进行的刻意操作,需引起从业者警惕:
为稳住价格,部分庄家会通过雇佣行业网红、主播及段子手,在视频或直播间中刻意渲染该品种的“利好”,甚至编造虚假行情信息推高预期。他们对唱多者极力追捧,对唱空者则进行言语攻击,更有甚者通过线下恐吓、人身威胁等极端方式压制不同意见,试图用舆论垄断掩盖真实市场状态。
为拉拢人气、营造“热度”,一些品种庄家会广邀行业内的网红、所谓“专家大咖”、市场经营户、产地种植大户、企业供货商及利益相关合作伙伴等,召开大型会议或聚餐活动,并通过各类渠道大肆宣传会议规模与“共识”,实则借助圈层效应强化市场对该品种的乐观预期,掩盖真实供需矛盾。
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庄家会向行业内的“跑合的”、抛货扫货人员(撮合交易者)、中介等释放大量虚假寻货、求购信息,导致微信群等交易渠道中“紧急求购”订单暴增。但这些订单多为无效信息,只见采购信号,不见实际成交,目的是烘托虚假繁荣,诱导行业大众跟风入场。
地产市场中,该品种的大货(批量货源)实际成交停滞,但庄家会安排人员刻意吸纳小批量货源,制造“小货交易活跃”的假象,形成“小单热、大单冷”的诡异局面。这种“自导自演”的交易结构,本质是掩盖中药材大货滞销、市场承接力不足的真相。
终端真实需求被严重夸大——例如年销量仅2000吨的药材品种,被蓄意宣传为需求量翻倍至8000吨;同时,该品种的产能过剩、替代品种冲击等利空信息被刻意回避,市场上只充斥“利好、减产、量少、供需缺口大”解读,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案例揭示1:当某个中药材品种出现庄家与投资者“频频对赌”时,基本可以判定:这是该品种庄家因资本后续乏力或资金链断裂,而采取的困兽犹斗之策。
案例揭示2:当某个药材品种的庄家为证明产地货源紧缺,以免费“车接车送”的方式邀请行业压货商、专营商、行业网红大咖赴产地考察时,基本可以判定:这个品种的游戏已进入庄家最后的“收网”阶段。这种拙劣的“聚拢人气”手段,实则是庄家准备“逃仓抛售、釜底抽薪”的伎俩。
案例揭示3:当市场上某品种讨论已经容不下不同观点,只允许谈论其价格后市看涨,却以恐吓、谩骂手段禁止他人提及后市看落时,该品种基本已经到了回天乏力、图穷匕见的地步。即便某些人(大货庄家或枪手)不愿承认事实,妄图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大搞“一言堂”的方式,最终也是无法扭转行情崩盘的困局。
案例揭示4:当行业内某网红主播或写手只宣扬某品种的利好消息,却刻意回避其利空话题时,基本可以判定该主播或写手存在以下两点可疑之处:
1.收受了庄家好处,沦为其“枪手”;
2.自身持有该品种货源,妄图通过欺骗行业大众及粉丝脱手变现。
上述信号的集中出现,往往意味着某些中药材品种的行情已偏离真实轨道,进入人为操控的风险区间。广大药商从业者遇到此类情况,需保持理性,警惕盲从跟风,避免成为资本大鳄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