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市场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便开始强劲反弹,至今已一年有余。这期间药市行情全面启动,药材价格轮番上涨,多数品种涨幅都在50%以上,不少品种涨幅在100%以上,涨幅在200%以上的品种也屡见不鲜。药市神话接连不断。市场指数直线上升,由低谷的2400多点直破6000点大关。涨幅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药材市场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让人振奋,也让人惶恐。是什么力量托起了药市的辉煌?它还能持续多久?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药市形势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市场主体分析
药材市场的供求双方构成了市场主体。在药材市场上主要有经营者、制药厂和药农组成。
1、经营者 因其经营方式不同,可分为囤货商、走货商、蹲点商。
囤货商 这轮行情上涨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市场行情大涨,囤货者库中存货大幅升值,他们大都坐享其利,每天看到药价上涨,他们心中乐开了花。真是“人在家中坐,财从天外来”。这些人,大都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深厚的市场功底;每每当某个品种“烂市”之时,也就是他们大显身手之日。他们在赚取钱财的同时,也担当了药材储备的重任。为保障人们的用药需求有意无意的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整个储备的过程中要经过收购、运输、仓储、保管和市场的煎熬,一不小心还要承受失败的考验,其间的辛苦和寂寞不是意志薄弱者所能承受的。因此,我们在羡慕这些人赚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辛劳。随着这轮行情高峰的到来,他们会落袋为安,并寻找新的机会。这就为低价品种的上涨埋下了伏笔。
蹲点商 主要是指各药材市场上有摊位和门店的这部分经营者。他们的经营特点大多是勤进快销。每次成交赚取的利润多在5—15%之间,以换手率积累财富。在这轮行情的上涨中,他们往往是3元卖出,还要4元买进;5元卖出,又要6元买进。因此,他们总是在后悔中经营,在经营中后悔。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换手中享受着上涨行情带来的财富。虽然没有囤货商丰厚,但他们却乐此不疲。他们遵寻着“高买高卖,低买低卖”的经营宗旨,不承担过多的市场风险,用勤劳换取财富。正是因为有这些经营者的劳动,药材市场才会活水常流,长盛不衰。人们的用药需求才能得到及时供应,市场库存才能逐渐消耗。
走货商 主要是指那些给制药厂(包括医院和销售部)供货的商人。这些人往往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在以往的药材市场上,他们财大气粗,是市场的骄子。但在这轮行情上涨的过程中,他们是最无奈的药商。与制药厂签订供货合同时还沉浸在获利的喜悦中,但等到他们到产地或市场进货时,却发现行情已达到或超过他们的合同价格。市场已让他们变得无利可图了。不赚钱的生意不做。于是,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压价购货,但在这轮的卖方市场上却很难如愿;这样他们又会以种种理由搪塞药厂,或少发些货以应付。这样就会无意中抑制了药厂的需求。
2、制药厂 中成药的生产厂家,药材市场上的需求大户。在这轮行情的上涨中,他们也和其供货商一样陷入无奈的境地。一方面是原材料的大幅上涨和紧缺,另一方面是国家对成药的最高限价。他们的最佳选择也只有向有关方面诉苦,希望能网开一面,寻求宽容。再者就是压缩生产规模,减少成本和市场压力。最终结果也往往是减少了市场需求。
3、药 农 药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最辛苦也最勤劳。虽承担着发展药材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重任,但在每一次的行情轮回中受伤的总是他们。行情下跌时,他们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行情上涨时,他们货已脱手,收益甚微。在这轮行情的上涨中,他们要么是无可奈何打工去,不为药商作嫁衣;要么是无可奈何种粮去,不为种药空伤悲。任你药价飞上天,任你亩产上万元,他们就是不为所动------- 说不定等药种出来了,药价又跌下来了。如此心态,将让药市变成无源之水。又怎能保证市场供应呢?
二、市场形势分析
1、需求越来越大。受新农合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影响,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外贸出口的增大,药材的需求也会随之加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0年2月份,仅新医改全国各级财政就支出3902亿元的真金白银。我国外贸出口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仅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东盟的中药出口就达1.9万吨,同比增长54%;出口金额9991万美元,增幅82%。
2、生产难以发展。受粮价提升,劳动力外出以及前几年生产者亏损等因素影响,药材生产难以发展(个别品种除外)。我国的药材生产发展到今天,政府主导的以政绩为基础的农业结构调整式的药材规模种植已经已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受市场主导的“一哄而上”的药材生产也很难经受劳动力大量外出和粮价上涨的考验。现在市场面对的是生产严重萎缩,后继货源不足的现实。
3、资源越采越少。野生药材资源,受需求加大的影响面临的是越采越少,不少品种几近绝迹的现状,其价也只有越涨越高了。如水蛭、重楼、斑蝥等。在我们惊叹这些药材的高价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关心这些药材的生产研究和扶持力度。
4、库存越用越少。由于生产几近断档,野生资源越用越少和需求越来越大的影响,市场库存将会越用越少。在这轮行情的上涨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药材的大转移:由种植户到产地大户,再到市场,最终的一些有限货源大都掌握在市场上的经营者手中。这就让人担心,一旦这些库存被消耗殆尽,生产又不能保障供给的时候,市场有可能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这才是最可怕的!因此,高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医药的断档和毁灭。有着五千年文化精髓,被称为“国粹”的中医药就应该金贵!为什么起源于中医药的日本汉方药和韩药都能卖上天价,偏偏中药非卖成柴价不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因此,我们在将中医药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收取“专利费”。
5、行情越涨越高。自2009年药材市场出现反弹以来,市场大盘指数已从2400余点的谷底一路上扬,连破3000点、4000点、5000点、6000点整数关口。其间只是在4000点和5000点附近略作休整,便一路上扬,势如破竹。药市行情普遍上扬,药材价格大幅上涨。胖大海、金银花、三七、水蛭、太子参等药市神话更是接连不断。其气势之宏大,时间之持久在药材市场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药材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三、是谁托起了药市的辉煌
面对如日中天的市场,业内人士无不惊奇。药材信息界泰斗李诚惊呼:“傻瓜市场来了!”八五中药网总裁张占宗面对当前的市场:“涨价不需要理由!”药通网总裁戴伟说:“看不懂,但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市场总是对的,我们只能接受与认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谁托起了药市的辉煌?她还能持续多久?早在2009年底笔者在《迎接春天----2009年药市点评与2010年药市展望》中就有分析:“多年的市场压抑需要暴发;金融危机砸出的凹地需要凸起;宏观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的升值预期需要在市场上体现;社会保障拓展的空间需要填充;生产萎缩造成的缺口需要弥补;甲流横行催生的行情需要升华等等有利因素汇合在一起,共同将药材市场推进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定将药市行情高高托起。”这才是药市行情持续上涨的动力!是它们托起了今天药市的辉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采取了有保有压的策略。这就造成了有四种资金的一部分流向了药市:一是国家整顿小煤窑,造成一部分煤碳资金流向药市;二是国家打压房价,造成一部分房地产资金流向药市;三是国家在打压房价的过程中误伤了股市,造成一部分股市资金流向药市;四是社会闲散资金看到药市有利可图流向了药市。如果说以上诸因素是药市行情上涨的根本原因,那么这四大资金的介入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药市行情持续上涨,高烧不退,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疯狂有人忧:赚钱的喜上眉头;存大货的愁行情还涨多久,何时货出手?疯狂者想把货源都买到自己的手里;忧愁者怕市场再回到“非典”后。以至有人撰文《陷井中的山羊》以警示药商。其言之善,其心可鉴。那么,牛市行情还能持续多久呢?这就要看支撑牛市行情的因素了:需求是否大幅减少?库存是否大幅增加?资金是否大量流出?生产是否盲目发展?我们从上面的市场形势分析中可以看到的是需求越来越大、库存越用越少、生产难以发展、资金是越进越多。因此,市场行情短期内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担忧就显得有点杞人忧天了。
四、未来市场走势分析
通过以上市场主体分析和当前市场形势分析,结合一年多来的市场行情运行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市场行情在经历了低谷反弹,价值回归和突破价值之后,已将告别低价时代,现正在构筑一个新的市场平台。在构筑新的市场平台的过程中,市场行情会在高位盘整,并出现分化:
1、高位品种会冲高回落,但不会跌入以前谷底。如胖大海、三七、金银花等。
2、中位品种会突破价值线,直达顶峰。如丹皮、人参、丹参、玄参、黄芩、黄芪、党参、夏枯球、柴胡、元胡、白芷等等。
3、低价品种仍会合理回归。如决明子、杜仲等等。
总之,市场在筑顶的过程中,市场供需双方经过激烈博击,一些过高的品种会有所跌落,更多的中低价品种又会冲上来,市场大盘仍将处于高位运行,持续时间大约两至三年,直至生产发展了才会结束。
五、经营对策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首先,我们建议政府有关方面要根据当前市场形势,适当调高中成药的最高限价,就象调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基点一样,最大限度满足有关药企的市场适应空间,尽量避免出现药企因无利可图停止生产,市场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
面对市场行情将出现升降分化,高位盘整,经营难度加大的局面。建议市场经营者可采用灵活机动的经营策略,尽量避免市场风险,以创造最佳效益。
1、对高位品种,可采用以销定购,勤进快销的方式,以降低市场风险。这些品种有三七、银花、水蛭等。
2、对中位品种,可随市场升价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采取逐步减仓,以实现利润。主要品种有白芍、山药、牛子、射干、花粉、紫苑、红花等。
3、对价值线以下的品种,要大胆吸纳,持货待涨。主要品种有杜仲、决明子、白果等。
4、对药材生产者而言,市场已为我们创造了最佳机遇,因此,我们要抛弃以往的生产理念,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药材生产。同时,笔者也呼吁有关药企和经营者也要加入到药材生产的队伍中来,以最大的热情,百倍的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宫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