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气候异常现象尤为突出,河南、陕西、安徽、湖北、山东、河北、山西等中原省份遭遇了“前期超长干旱 + 后期集中降雨”的极端天气组合。2-8月长达七个月的干旱少雨,导致土壤墒情持续恶化;进入9-10月收获关键期后,又迎来连续两个月的强降雨,田间积水严重。这种违背天麻生长规律的气候异常,对我国药用天麻主产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产量大幅锐减,产新周期提前结束。与此同时,市场供需格局急剧变化,近期药用天麻产地价格已出现明显反弹,产业链上下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图1、笔者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桃坪镇察看天麻晾晒时留影 一、天麻产业格局:药用与食用分区明确,供需体系相对独立 从全国产能分布来看,我国鲜天麻年总产量约30万吨,其中云南、贵州、川渝三大南方省份占据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和产量合计占全国70%以上,是全球最重要的鲜天麻产区集群。云南省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鲜天麻年产量可达10万吨以上,品种以乌天麻为核心;贵州省天麻以高有效成分含量著称,年产量约10万吨,“大方天麻”已纳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川渝天麻种植历史悠久,年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多用于中药饮片加工和出口。这三大产区的天麻以乌天麻为主导品种,因其肉质肥厚、口感清甜、营养丰富、卖相佳,且无明显异味,成为我国食用天麻的核心供应来源,鲜天麻市场价格常年稳定在15-25元 / 市斤,深受南方各省消费者青睐。 与南方食用天麻产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药用天麻主产区集中在中原及北方山区,以陕西汉中、陕西商洛、河南西峡为核心,湖北宜昌、罗田和安徽岳西、金寨为补充,合计鲜天麻年产量约6万吨,虽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不及南方,但却是药用天麻的绝对供应主力。药用天麻品种以红天麻、黄天麻为主,其核心优势在于天麻素含量高,普遍符合《中国药典》标准,是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的关键原料。但由于其口感带有特殊异味(俗称“马尿味”),食用体验远不及南方乌天麻,因此几乎全部用于药用加工,形成了“药用专属”的市场定位。 在价格体系上,两大板块呈现显著差异。南方食用乌天麻以鲜销为主,加工成干天麻的成本居高不下----按鲜天麻20元/市斤的中间价计算,每3.5-4 斤鲜天麻可加工1斤干天麻,仅原料成本就达150-170元/公斤,叠加烘干、人工、包装等费用,干品综合成本高180-260元/公斤,远超当前药用干天麻110-130元/公斤的市场行情。这种成本与价格的倒挂,使得食用乌天麻几乎无法转化为药用干天麻供应,进一步强化了药用天麻市场的供给刚性。而湖北宜昌、罗田和安徽岳西、金寨等产区,虽兼具药用和食用天麻种植条件,但今年受市场价格信号引导,所产鲜天麻大部分流入食用市场,加工成药用天麻的数量极少,未能形成对核心药用产区的有效补充。 从产业政策支持来看,南方食用天麻产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贵州省已将天麻纳入《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 年)》重点单品培育计划,建成6个天麻原生境保护区,培育3个新品种,投入1亿元建设“两菌一种” 繁育基地,其萌发菌、蜜环菌和天麻麻种已销往全国多个产区。而药用天麻主产区多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极为薄弱,这也为今年的灾情损失埋下了隐患。 图2、笔者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米坪镇考察时与天麻收购加工户交流 二、极端天气直击生长要害:干旱断共生,连雨致病害 天麻作为典型的腐生植物,其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土壤湿度、温度和透气性的要求极为苛刻。 2025年“前期干旱 + 后期连雨”的异常天气,恰好击中了药用天麻生长的两大要害---与密环菌的共生关系建立,以及块茎膨大期的健康发育,形成了“前期抑制生长、后期摧毁成果”的双重打击。 1 2-8月超长干旱:密环菌休眠,天麻籽难以存活 天麻自身无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靠与密环菌建立共生关系才能获取营养,而密环菌的生长繁殖对土壤湿度和温度有着严格要求。根据天麻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密环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18-26℃,土壤湿度需保持在70%-80%,pH值 5.5-7.0时共生关系最稳定,土壤含水量低于40%时,菌索萌发和生长会受到显著抑制。 2025年2-8月,药用天麻主产区陕西汉中、商洛和河南西峡等地持续干旱,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0%-80%,土壤表层含水量长期低于30%,部分地块甚至降至20%以下,远低于密环菌生长所需的适宜湿度区间。持续的干旱导致密环菌几乎处于休眠状态,无法正常萌发形成菌索,即便少数菌材中残留有活性菌索,也因缺水而难以延伸扩散。 图3、上图这是陕西省丹凤县5月份天麻麻秄因干旱受灾的照片(天麻经营大户刘丹申拍摄) 每年4-5月是天麻播种的关键期,此时干旱对天麻籽的存活造成了致命影响。天麻籽细小,本身不含足够养分,必须在播种后短期内与密环菌菌索形成共生才能萌发成原球茎。今年由于菌索匮乏,大部分天麻籽播种后无法获得营养供给,逐渐干瘪死亡,出苗率普遍不足30%,较常年60%-70%的正常出苗率大幅下降。即便是少数种植在阴坡、山谷等湿度相对较高地块的天麻籽,虽然侥幸与密环菌形成了共生关系,但由于整个生长期土壤水分持续不足,天麻块茎膨大受到严重抑制,植株长势明显弱于往年,块茎个头偏小,单株重量普遍下降40%以上。 陕西汉中今年出现了六十年不遇的干旱,宁强县作为药用天麻核心产区,种植户反映今年春季干旱导致天麻生长基础极差,部分地块出现“苗弱苗稀”现象,早期供应指数10月初的48.5持续下行,10月26日跌至19.4的历史低位,反映出产区货源稀缺的态势。 河南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显示,干旱导致全县药用天麻种植地块中,近50%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剩余存活地块的天麻块茎膨大期较常年推迟了20-30天,为后期受灾埋下了隐患。 2 9-10 月集中降雨:烂根黑斑病爆发,成果付诸东流 进入今年9月后,药用天麻主产区迎来集中降雨,两个月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0%-150%,部分地区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此时正值天麻块茎成熟采收期,持续的降雨导致田间积水严重,土壤透气性急剧下降,不仅严重影响天麻块茎的最终膨大,更引发了大规模的病害爆发。 天麻块茎膨大期适宜土壤湿度为40%-60%,需保持土壤疏松透气,避免积水。9-10 月的连续降雨使得土壤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天麻块茎缺氧窒息,根系呼吸受阻,抵抗力大幅下降,为黑斑病、根腐病等病原菌的滋生提供了绝佳条件。河南西峡县产区调查显示,今年黑斑病发病率高达70%以上,较常年10%-15%的发病率激增数倍;陕西商洛产区则以根腐病为主,受淹地块中约60%出现块茎腐烂现象,部分严重地块甚至整穴天麻全部腐烂,颗粒无收。 图4、笔者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桃坪镇考察时看到的因前旱后涝受灾的天麻 受灾天麻块茎表面出现黑色斑点、凹陷腐烂,内部肉质变褐发黏,不仅完全丧失药用价值,还会在土壤中传播病原菌,导致周边健康天麻受感染。种植户虽采取了开挖排水沟、撒施生石灰等应急措施,但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土壤含水量过高,防治效果甚微。即便少数未发病的天麻块茎,也因长期处于高湿环境,表皮色泽暗淡,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天麻素含量较常年下降15%-20%,品质明显降低。 极端天气的叠加影响,使得药用天麻的受灾程度远超单一灾害。前期干旱导致天麻生长基础薄弱,抗逆性下降,后期连雨引发的病害则成为压垮产量的“最后一根稻草”。陕西、河南两大核心产区综合减产幅度普遍在60%-70%,部分零散种植地块减产率甚至达到80%以上,创下近年来减产之最。 三、产新周期大幅缩短,市场供给缺口凸显 药用天麻正常产新期为10月至次年1月,长达三个月,种植户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天麻成熟度分批采挖、加工,保障市场货源的持续供应。但今年受严重灾情影响,产新周期被大幅压缩,供应缺口提前显现。 一方面,病害爆发迫使种植户紧急抢收。由9-10月连雨导致黑斑病、根腐病快速蔓延,天麻块茎随时面临腐烂风险,种植户不得不放弃正常的分批采挖计划,集中人力在雨停间隙抢收。但持续的降雨使得田间泥泞不堪,采挖难度极大,人工成本较往年上涨30%以上,部分偏远地块甚至因无法进入而错过最佳抢收期,导致大量天麻在土壤中腐烂。 图5、笔者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燕子砭考察天麻时与产地加工户交流 另一方面,减产导致可采挖货源快速耗尽。陕西汉中、商洛和河南西峡三大核心产区今年药用天麻鲜麻总产量预计不足1.4万吨,较常年4.5万吨的产量锐减70%左右。由于产量大幅下降,原本三个月的产新周期被压缩至不足两个月,截至11月底,大部分产区已基本结束采挖,预计12月上旬将全面终止产新,较常年提前一个多月。 产新周期缩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给的紧张局面。往年11-12月是药用天麻上市高峰期,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相对平稳;而今年此时产区货源已接近枯竭,新货上市量较常年同期减少70%以上。陕西汉中宁强县供应指数在10月27日快速回升至58.2,反映出产地出货阶段性中断后,货源稀缺引发的市场反应。 与此同时,食用天麻对药用市场的补充作用极为有限。如前所述,云南、贵州等南方食用天麻主产区今年气候条件相对稳定,产量同比增加约10%,但由于鲜天麻加工成干品的成本高达180-260元 / 公斤,远高于当前药用干天麻 110-130元 / 公斤的市场价格,企业加工无利可图,因此大部分鲜天麻直接流入食用市场,仅有少量残次果用于药用加工,无法填补药用天麻的巨大供给缺口。湖北、安徽部分产区的鲜天麻也因同样的成本问题,难以转化为药用供应,进一步固化了药用天麻市场的供需矛盾。 四、加工流通受阻加剧供需矛盾,产地价格率先反弹 极端天气不仅导致药用天麻产量锐减,还对加工、流通环节造成了严重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推动产地价格出现明显反弹。 1 加工成本上涨,优质货源稀缺 天麻采挖后需及时清洗、蒸煮、烘干,才能保证品质,避免霉变。今年9-10月的连续降雨使得鲜天麻含水量偏高,且采挖后无法及时晾晒,必须依赖机械烘干。陕西商洛产区种植户反映,今年鲜天麻烘干时间较往年延长30%-50%,每吨烘干能耗成本增加800-1000 元;同时,由于部分天麻受黑斑病影响,加工前需额外挑选剔除病斑块茎,人工成本较往年上涨20%-30%。 图6、笔者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考察天麻烘干加工时留影 加工环节的困境直接导致优质药用天麻货源稀缺。受病害影响,今年新产天麻中一级品占比不足10%,较常年30%-40% 的比例大幅下降;二级品占比约30%,其余多为三级品及等外品。优质无硫熏天麻因品质出众,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报价明显高于普通货源。而部分小型加工户为降低成本,缩短烘干时间,导致天麻干度不足,水分超标,不符合药典标准,进一步减少了有效供给。 2 流通环节不畅,货源集中惜售 持续的降雨导致部分产区交通受阻,尤其是山区道路泥泞湿滑,运输成本增加,且存在货物霉变风险,使得中间商收购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偏远产区出现“收购难”现象。而随着市场价格上涨预期增强,种植户和中间商普遍出现惜售心理,主动减少出货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现货紧张。 陕西汉中产区种植户表示,今年天麻产量大幅下降,种植收益受损,因此对后市价格预期较高,部分农户将优质天麻囤存起来,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后再出售。一亩田平台数据显示,陕西汉中天麻因销地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农户惜售情绪升温,形成短期供不应求格局。这种“减产+惜售”的双重作用,使得市场有效流通货源持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 产地价格反弹,市场传导效应显现 在产量锐减、加工受阻、货源稀缺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药用天麻产地价格已率先出现反弹。截至11月底,陕西汉中、商洛和河南西峡等核心产区的干天麻个子货价格涨至130-145 元/公斤,干天麻大中片子价格涨至170-180元 / 公斤,干天麻三四级片子价格涨至120-135元 / 公斤,较灾前分别上涨10-25 元 / 公斤,涨幅约 10%-20%。 价格反弹呈现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直2.5cm以上、无病斑、干度达标的优质药用天麻个子货价格已突破145元 / 公斤,较普通货源高出15-20元 / 公斤;而受病害影响的残次货源价格涨幅相对较小,维持在110-120元 / 公斤区间,市场分化加剧。 从需求端来看,冬季是天麻消费旺季,中药饮片企业、连锁药店及养生食品加工厂加大备货力度,终端需求持续回暖。重庆地区需求指数由11月初的 97.0升至11月12日的 184.3,创年内新高;浙江台州地区需求亦在11月12日达到116.4,较月初翻倍增长。需求旺季叠加供给短缺,将进一步支撑药用天麻价格走强。 图7、笔者去年在湖北罗田九资河考察天麻时留影(今年这样的优质天麻非常少) 五、后市价格走势预判 综合来看,2025年药用天麻减产已成定局,产新提前结束后,市场供给将持续紧张。短期内,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将进一步放大供需矛盾,预计未来1-3个月,药用天麻产地及市场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干天麻个子货价格有望突破150 元/公斤,干天麻三四级片子价格或将达到140元/公斤以上。 中长期来看,药用天麻生长周期为2-3年,且受林地政策限制,扩产难度较大,整体产能增长有限。今年的严重减产将导致2026年市场供给继续偏紧,价格大概率维持高位运行,预计难以回到灾前水平。 作者介绍 刘红卫 现年71岁,中共党员、退休干部。 中药材信息的先驱者、天地网核心创始人,全国中药材资源、市场信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资深专家。 曾任河南省三门峡药材站经理、书记,成都天地网党支部书记、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药材工作40余年,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考察过200余种药材道地产地。几十年来先后在全国中医药杂志、报刊、网刊、网络上发表过近400万字的专业文稿。 刘红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四部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商务部《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起草人之一,《中药材信息监测与技术服务手册》《中药材流通行业人才培训教材》《200种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等级标准流》的主要编委之一。 现社会兼职: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专家组副组长、资深专家,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智库首席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特邀讲师,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委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中药资源学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珍稀濒危中药材专委会副理事长。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由本人收集整理,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资料和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