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经方钤百病(中风之脑梗死)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852

中风之脑梗死

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尤为重要。
根据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可以见于中医“中风”、“眩晕”、“麻木”、“头痛”等病证。但前循环脑梗死主要见于中风,或麻木,后循环脑梗死多见于“眩晕”、“风痱”等病证。

诊断依据

1.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①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②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③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2)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②影像学检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常用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颅磁共振(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
2.临床分型(OCSP分型)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是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一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辨证治疗

1.痰热腑实证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謇涩,头痛眩晕,大便秘结,口气秽浊,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舌苔黄腻,脉沉滑。
治法:通下泻热,活血化痰。
方剂:桃核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味。
大黄12g、桃仁12g、瓜蒌30g、枳实30g、芒硝6g(冲服)、甘草6g、桂枝6g、胆南星9g。
加减:加土鳖虫、瓜蒌、丹参。

2.痰热阻络证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謇涩,头痛眩晕,舌质红或暗红,或见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化瘀通络。
方剂:小陷胸汤合桂枝茯苓丸。
瓜蒌30g、黄连9g、半夏9g、桃仁12g、赤芍15g、牛膝15g、桂枝6g、天南星6g、僵蚕12g、乌梢蛇15g。
加减:便秘,加大黄、芒硝;肢体麻木,加丝瓜络、桑枝;伤阴,加玄参、生地、天花粉。

3.瘀血阻络证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舌质暗,或紫暗,脉沉涩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剂:大黄蜇虫丸。
酒大黄9g,土鳖虫12g,黄芩12g,甘草9g,桃仁12g,杏仁9g,赤白芍15g,干地黄30g,水蛭6g(研极细末,冲服,或装胶囊,吞服),当归15g,桂枝9g。
加减:日久气血不足,加黄芪、党参、白术;便秘,加芒硝(冲服)。

4.风寒阻络证
主证:半身不遂,头痛发热,颈项拘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通经脉,散邪气,调气血。
方剂:葛根汤加味。
葛根30g,桂枝12g,赤白芍各15g,麻黄3g,炙甘草12g,天麻15g,丹参15g,羌活9g,当归15g。
加减:肢体麻木,加桑枝、丝瓜络、乌梢蛇;头痛加川芎、菊花。

5.风阳内动证
主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锅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剂:风引汤合侯氏黑散加减。
菊花30g,牡蛎30g,黄芩15g,当归12g,芎劳9g,龙骨30g,天麻15g,玳瑁12g,怀牛膝30g。
加减:伴头晕头痛加夏枯草、菊花、桑叶;心烦易怒加丹皮、莲子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若神志恍惚,迷蒙,舌苔黄腻者,为风火夹痰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6.湿热阻滞证
主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偏身麻木,口舌喝斜,头痛眩晕,口干口苦,心烦腹胀,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方剂:葛根芩连汤合枳实芍药散加味。
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2g,枳实15g,赤白芍各15g,茵陈蒿30g,泽泻15g,滑石18g,僵蚕12g,天麻15g,丹参15g。
加减:大便不爽,加大黄6g,改枳实30g;热盛,加栀子12g,知母15g,湿热伤阴,加天花粉12g,生地15g。

7.气虚血瘀证
主证:㖞僻不遂,肢体麻木,语言謇涩,气短乏力,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清阳汤加减。
黄芪60g,桂枝9g,炙甘草12g,赤芍12g,天麻15g,当归115g,牛膝15g,3g,葛根12g,丹参15g。
加减:大便秘结,重用当归,加决明子;气虚甚者,加人参、党参、仙鹤草;肢体麻木,加威灵仙、忍冬藤、夜交藤;气阴两虚,加石斛、麦门冬。

8.阴血亏虚证
主证:喝僻不遂,筋脉拘急,肢节僵硬,头晕目眩,大便干燥,舌质红赤,无苔,脉细弦。
治法:滋阴养血,舒筋通脉。
方剂:复脉汤加减。
麦门冬30g,麻仁30g,人参9g,阿胶11g(烊化服),大枣三十枚(掰),生地黄30g,炙甘草12g,桂枝3g,生姜10g。


上一篇:中医名方经典秘验方(107-109)

下一篇:情献秘方(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