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粉丝朋友们都在嘀咕:“听说药材价格跌得厉害,那种药材还能不能搞了?”这话没毛病,今年开春以来,许多常见药材品种的市场价确实不如往年红火,有些甚至跌了不少。但要是现在就断言“中药材不能种了”,那可真是把话说早了!
价格跌了,为啥?
首先得明白,价格有起伏太正常了。前几年一些药材行情好,价格高,刺激了不少农户扩种。产量一上来,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就会回落。这跟咱们种萝卜白菜一个理儿,多了就贱,少了就贵。另外,一些游资炒作退潮,市场也更理性了。所以,价格整体下滑其实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就不行了。
那种还是不种?得看种啥、咋种!
关键点来了:药材不是不能种,是不能瞎种! 老思路、老方法肯定行不通了。过去可能种出来就能卖,现在得想着怎么种好、卖好。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吃中药、用药材保健的人只多不少。大医院、中药厂、甚至网上卖保健品的,对药材的需求量依然巨大。但是,人家现在要的是好药材!
啥叫“好药材”?就是“优质优价”!
市场正在用价格告诉我们:粗放管理、农药超标、含量不足的“差货”没人要了,但真正绿色、地道、质量过硬的好货,依然抢手,价格也稳当甚至更高!
举个例子:
同样是种黄芪,别人简单粗暴施肥打药,亩产是高,但卖不上价。你精心管理,用有机肥,控制农残,虽然亩产可能低点,但检测含量高,属于“优质饮片”级别的货,药企抢着要,价格可能比别人高出两三成甚至更多。
一片地的金银花,别人采“大花”(开放过度),你辛苦点采“二白花”(花蕾期),品质上一个天一个地,收购商眼睛亮着呢,给你的价钱绝对不一样。
咱们药农该咋办?
1. 别跟风,要调研! 别看着去年啥贵今年就种啥。多打听市场真实需求,联系靠谱的收购商或药企,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品种、什么标准的药材。种之前先找好“婆家”。
2. 拼质量,不是拼产量! 转变观念,从追求“亩产多少斤”转到“一亩地能赚多少高质量的钱”上来。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GAP),规范施肥用药,保证药材的安全和有效成分含量。
3. 打特色牌! 如果你那里是某种药材的“地道产区”,这就是金字招牌!突出你的地域优势。或者尝试生态种植、有机认证,虽然投入大点,但价格更坚挺。
4. 可以考虑“订单种植”。 想办法和药厂、大型收购商签订长期合同,他们提供标准和技术,你按要求种,虽然利润可能被固定一部分,但避免了市场波动的风险,心里踏实。
总结一下:
药材价格整体下滑,不是行业的末日,而是一次洗牌,是淘汰落后种植、鼓励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它逼着咱们从“多种”转向“种好”。
所以,朋友们,地把式还在,只是要求更高了。中药材不仅能种,而且前景依然光明,但这份光明只属于那些愿意相信“优质优价”、肯在质量上下功夫的聪明人!
别灰心,踏踏实实把地种好,种出道地好药材,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