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10月中药材市场展望

发布时间:2025-10-05 阅读:1002
原创周星星跑合资讯




01、市场总体环境:供需失衡与政策引导下的深度调整

2025年10月,中药材市场进入全年产销的关键时期,行业在供需矛盾深化与政策引导强化的双重作用下持续调整。一方面,秋季产新集中推进,市场供应量短期激增,另一方面,国家层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逐步落地,引导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型。

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中药材市场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总产量预计达680万吨左右,而市场需求总量仅约500万吨,过剩率高达36%。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在10月产新季将进一步凸显,对市场价格形成持续压制。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释放出明确信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在各地逐步落实,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措施——例如运城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全国道地优势药材集采首选地"的发展目标,浙江省则启动了"浙八味"中药材优质优价工程。这些政策将在第四季度进一步显现效果,推动行业洗牌加速。

02、市场核心矛盾: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行业困境

产新压力集中释放

10月是秋季产新高峰季,当归、黄芪、党参等大宗品种新货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据主要产区反馈,甘肃渭源县作为"中国党参之乡",今年已完成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种植35万亩,国庆节后即将大规模采挖,预计将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

白术、五味子等品种的产新也在持续推进。其中,白术受亳州及周边阴雨暴雨天气影响,虽关注度不减,但水淹货上市及新货即将大量产新导致行情持续震荡,两年生统货价格已回落至30-40元之间,较前期高点明显下滑。

需求端持续疲软

下游需求端增长乏力,形成"供强需弱"的矛盾局面:

集采政策压制:中成药企业面临国家集采压力,利润空间被压缩,采购策略趋于保守。湖北、山东等地开展的中成药集采,中标产品平均降价30%至50%,倒逼生产企业严格控制原料成本。

终端消费不振:从中药板块业绩看,2025年上半年中药企业总营收1729亿元、同比-4.95%;扣非净利润191亿元、同比-9.31%,反映出终端需求不足。

第二轮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采启动: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参加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中采购的企业在10月26日前完成注册和CA证书办理工作,预示着中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价格调整。

资本退潮加速价格回归

过去几年,猫爪草、款冬花、紫河车等小众药材成为投机标的,价格脱离基本面疯狂上涨。然而,随着监管趋严、资金撤离,这些品种迅速回归理性。例如,猫爪草从2024年初的每公斤1200元暴跌至目前约每公斤65元,跌幅超90%;款冬花亦从2023年每公斤500元的峰值回落至100元左右。

资本炒作退潮后,市场正逐步回归基本面定价逻辑,那些缺乏真实需求支撑的品种面临持续回调压力。

政策引导产业升级

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深入实施,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贵州省已印发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也召开了"浙八味"中药材优质优价工作推进会。

大量无法提供溯源证明的非规范化种植药材面临清仓处理,短期内集中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供过于求的局面。业内普遍认为,"优质优价"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逻辑。正如浙江在推进"浙八味"优质优价工作中所强调的,要"集成推进中药材产地道地化、技术生态化、产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

03、行业政策动态:三大方向引领产业变革

集采扩面深化

第二轮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采工作将在10月全面展开,企业需在10月26日前完成注册和CA证书办理。此次集采覆盖面更广、品种更多,将进一步压缩中药饮片中间环节利润,促使企业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降本增效。

集采政策在压低价格的同时,也通过"优质优价"的导向鼓励质量提升。如浙江省在推进中药材优质优价工作中,明确要求"到2027年,实现中药材'百万亩面积、百亿元产值'的总体目标"。

GAP建设全面推进

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作为确保中药质量的重要举措,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胜近期主持召开的中药材GAP监督实施工作会,强调了GAP建设的重要性。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GAP基地建设:

甘肃渭源县紧盯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县"目标,24家企业申报建设GAP基地14.7万亩。

运城市对通过省级药监部门延伸检查的GAP基地,给予建设主体每亩奖补100元的政策支持。

贵州省则通过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趁鲜切制加工规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6个省市发布了多批次的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品种共计789个(含重复)。这些品种如何落实到企业去实施,目前开展试点的省份不多,其中安徽省确认数量最多,大部分省份处于摸索阶段。

趁鲜切制加工的推广,有利于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减少有效成分流失,但对加工环境、工艺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进一步促进行业分化。

04、热点品种预测:分化加剧,优质优价凸显

白术

产新持续,行情震荡下行。集镇近两日温货上货量增加,但价格暂时稳定,近两日两年生的鲜货燎掉毛的因质量不等、干度不一,要价在11-16元;八成半干九成干左右的两年生统货报价在30-40元之间不等,但亳州市场要价较乱。随着产新推进,市场供应增加,预计价格仍将承压。

图片

白术

党参

产地开始小批量产新,商家多处观望态度,行情疲软运行。目前亳州市场小条货多要价在80-85元不等,中条货报价在110元左右;而过3筛薄片报价在120-130元之间不等。作为"中国党参之乡"的甘肃渭源,党参产业正从传统种植向全链开发转型,将北纬35°的生态密码转化为56亿元的健康产业集群,长期来看有望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图片

党参

当归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当归城近期当归行情稳中略有下降,90-110头价格40一45元,70头左右50元以上,40-60头60元以上,20头左右60-70元以上,当归片保农残过三号筛,75元左右,一般全归片55-62元不等,当归股片80-35元上下,当归头片精选片200元左右,一般货100-150元,当归片45-65元不等。不同规格间价差明显,反映出市场对优质产品的认可。

图片

当归

酸枣仁

走动不快,行情有所下滑,产地加工户大多赔钱出货,市场货源有量,现95货价格在300元,98货价格在320元。酸枣仁的案例表明,即使是有一定需求的品种,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也难以独善其身。

图片

酸枣仁

05、后市展望与投资建议:寒冬未尽,静待春来

短期展望(2025年第四季度)

中药材价格底部态势或将延续至2025年底,甚至可能延续到2026年。尤其随着下半年根茎类药材全面产新,产能释放进入高峰期,低价品种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

产新压力持续:10月仍是产新旺季,白术、五味子等品种产新继续,市场供应压力不减。

需求难有明显改善:中成药集采持续推进,医院端成本控制仍严,市场需求端难以快速回暖。

结构性机会犹存:野生资源品种、符合药典标准的高品质药材仍有望保持相对强势。

中长期趋势

中药材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随着GAP认证推进、追溯体系完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政策驱动优质优价: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政策持续落地,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期。

区域集群加速形成:甘肃渭源的"药薯畜菜"四大特色产业模式、浙江"浙八味"中药材优质优价工程、贵州天麻产业从产品输出向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级跃升的探索,都为各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全产业链价值重塑:如渭源县正推动道地药材完成从"一根药"到"一味药"的蜕变,发展5类165个大健康产品、546种中药配方颗粒,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06、结语:行业重构期,危中寻机

2025年10月的中药材市场,在产新压力、需求疲软、资本退潮与政策引导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将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这场调整虽是阵痛,却是行业从无序扩张到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

短期来看,市场供需矛盾难以快速缓解,价格下行压力仍存;长期而言,在国务院《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指引下,中药材产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优质优价"将成为主流趋势。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唯有主动适应政策导向,把握质量门槛提升带来的机遇,聚焦道地药材和特色品种,才能在行业重构中赢得先机。正如甘肃渭源打造"全国首个全域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县"、浙江推动"浙八味"优质优价所展示的,中药材产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提前布局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全产业链发展的市场主体。


上一篇:曾暴跌92%,白豆蔻供需逆转,能成“涨价起点”吗?

下一篇:肉豆蔻贸易背后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