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卖药材,包里不搁点钱反而赔得更多。”安徽亳州药商老李的一句话,极其直白地描绘出当前中药材行业的痛点。那些曾让人一夜暴富的“致富神话”,正在现实的风雨中“原形毕露”。
跌价成全场“主角”

新鲜出炉的亳州中药材最新行情都透露着寒意。7月中旬,全市场中药材大盘指数继续微跌至1383.33点,价格持续低迷,超60%中药材甚至跌穿了近五年均线。一进药材市场,好多摊位上写着“清仓处理”,可就是货走得慢——连淡季的这种冷清都觉得格外扎心。
随便看几个细分品种:冬瓜子新货一上市,价格一头扎进35到40元区间,比去年同期直接跌去大半。太子参呢,河北货砍到23元一公斤,收购价几乎全年新低。就连以往有点热度的覆盆子、泽兰,也陷入销售困境。
也有极个别“例外”:山东大红袍花椒一个月拉涨25%,五倍子因为产地干旱减产,规格好的一路飙到120-125元。这种<strong>结构性行情</strong>,恰好衬托出全行业“寒冬感”有多浓。
“供需打架”,价格继续挤水分
药材价格跌成这样,不是哪个环节掉链子。三大“推手”凑在一起造了这个难题。
首先是种得多买不动。像白芷,2024年扩种后堆出一座新货山,收购1.7元/公斤,仿佛在“白送”。再就是,那些曾被资本热炒的“明星品种”,资金一退场,行情裸奔,价格直接躺地板。最后今年还有政策变动——新的保质期管理办法马上上路,商家、采购都在犹豫观望,市场流通骤然变冷。
加上淡季叠加高库存,走货更慢。冬虫夏草跌了15%,高端消费需求一下泄了底。生姜、薏苡仁这种压仓货,8月后估计还得往下探。
压力传导,产业链都“遭了秧”
这波行情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库存“绑架”了利润,商家普遍反映仓储周期比过去拉长2-3倍,“压货等涨”的买卖模式变成了成本黑洞。
下游饮片厂和药企也“被迫收手”,集采压价让采购更谨慎。有大型企业半年报披露,原料库存周转天数硬生生拉长了45天——钱不是不想用,是根本不敢乱动。
行业“悬崖”的隐匿推手
这场危局背后,深层原因不少——产能过剩是老大难。疫情那两年,药材种植面积激增23%,一时间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缓解。
需求端近期也彻底掉队。医院医学机构中药用量的增长,2021年还能上18%,今年上半年只剩下6%。资本撤出力度令人咋舌,比如酸枣仁,炒作高点已比现价低65%。更别忘了,药典新规将逼迫库存集中清掉,价格再吃一波下杀。
行业难题“卡脖子”
现在大家最大焦虑是“手里没钱”,广西玉林商贸市场甚至发公开信号:宁肯让货放烂,也不肯低价处理。资金流未断,生意却烂在仓库。
市场信任同样成了“稀缺品”。有大采购商趁势压价30%捡漏,被骂“割韭菜割到根”,商户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过去跑马圈地、囤货赌涨的玩法彻底不灵了,新打法路在哪里还没人走明白。
未来何处,专家挑明路径
行业会晃多久?行业代表王卫权的看法很实在——粗放扩张要为转型买单,出清这波产能估计至少一年半。密切留意这些信号:田地里农民大批弃种,市场小玩家持续出局,大资金开始低位扫货,或许拐点将近。
自救“试水”,找到点亮光
危局中也不是没有新路。浙江磐安聚合20家饮片厂,成立加工中心一起降低成本;云南文山三七种植户直接跟大药房签保底协议,甭管行情咋样都有人收。抱团+订单农业,说不定能闯条活路。
这场行业深调,是过去粗放养“象”,如今狭路拼细节的阵痛。当套利空间消散、流动性见底,能坚持到转型清算结束的,也许才是下一个造富故事的主角。
——
备注:单位未注明均为元/公斤,数据仅供参考,谨防不理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