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径》,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医学正传》则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那么现代眩晕又是怎么定义呢?
眩,是指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者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并见,则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更有甚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神昏等症状。
眩晕的常见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神志不遂;2.年高肾亏;3.病后体虚;4.饮食不节;5.跌扑损伤。
眩晕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本病的病位在头窍,但是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常见的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眩晕者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 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于虚症。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多属于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症候之间相互转化,兼见。比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的眩晕,脾是生痰之器,脾虚易生痰,二者相互影响,多表现为气血亏虚兼见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情况。再比如肾精不足,本属于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多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火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临床上常见虚实夹杂的症候。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者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一,肝阳上亢型
症状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扑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使用方法:天麻钩藤饮加减。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酌情加入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目涩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酌情加入枸杞子,生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眩晕剧烈,兼有手足麻木或者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息风,清热止痉。
二,气血亏虚型
症状表现: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腹胀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推荐使用方法:归脾汤加减。
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有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沉无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若经常自汗,易感冒,应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兼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加入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
三,肾精不足型
症状表现: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健忘,双眼干涩,视力减退,遗精早泄,耳鸣齿动,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尺脉弱。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推荐使用方法:左归丸加减。
阴虚火旺者,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入鳖甲,龟板,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早泄者,可以加芡实,莲须,桑螵蛸;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表现为四肢不温,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给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情加入巴戟天,淫羊藿,肉桂。
四,痰湿中阻型
症状表现:眩晕,头重昏蒙,伴有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嗜睡,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方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推荐使用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若眩晕较甚,并伴有呕吐,视物旋转,加入代赭石,竹茹,生姜,旋复花以镇逆止呕;兼有耳鸣重听,加入郁金,菖蒲,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