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历史背景
1. 起源: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虫类药的记载,认为其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详细记录了蜈蚣、虻虫等虫类药,认为它们能“破瘀血”“通经络”,适合治疗“积聚”(肿块类疾病)。
2. 发展: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进一步总结,比如地龙(蚯蚓)能“清热通络”,全蝎能“攻毒散结”。古代医生发现,虫子行动快、药性“走窜”,特别适合对付顽固的肿瘤。李时珍还记载了许多虫类药的具体应用案例,如用蜈蚣治疗瘀血肿块,效果显著。
3. 现代应用:
近几十年,中医发现虫类药配合化疗、手术,能减轻副作用,比如缓解疼痛、缩小肿块。现代研究也发现,某些虫类药提取物(如斑蝥素)确实有抗癌作用。例如,斑蝥素在实验室中被证实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二、中医怎么分析肿瘤?为啥用虫类药?
中医认为肿瘤是“毒、瘀、痰”长期堆积的结果。比如长期生气(气滞)、血瘀(血流不畅)、痰湿(代谢垃圾)混在一起,形成硬块。虫类药的作用主要是:
1. 以毒攻毒:比如蜈蚣、全蝎本身带毒,能化解肿瘤的“毒邪”。
2. 活血破瘀:像水蛭(蚂蟥)能溶解淤血,改善肿瘤周围的血瘀环境。
3. 通络散结:比如僵蚕(感染真菌的蚕)能软化硬块,疏通堵塞的经络。
注意:虫类药力道猛,一般不会单独用,而是搭配补气养血药(如黄芪、当归),防止伤身体。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发现,虫类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三、名家和经典案例
1. 张仲景(汉代)
经典方:大黄䗪虫丸(含虻虫、水蛭),用来治“干血痨”(类似肿瘤晚期消瘦、瘀血)。
思路:用虫药破瘀,配合大黄通便排毒,适合体质较壮的人。
以下是关于虫类药抗肿瘤的名家和经典案例的介绍:
2、国医大师周岱翰
• 名家简介:周岱翰是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运用虫类药治疗肿瘤,经验丰富。
• 用药经验:
• 以毒拔毒:周岱翰认为毒有寒、热、痰、瘀等阴阳之分,阳热实毒证可选用蟾酥、水牛角、地龙等配伍清热解毒药,阴寒虚证则宜选用蜈蚣、全蝎等配伍温通活血类药物。临证治疗肺癌时,喜用土鳖虫或守宫,以一、二味虫类药为君,统领全方,配以宣肺理气,化痰祛瘀。
• 化痰祛瘀:在治疗肿瘤过程中,重视化痰与祛瘀并举。治疗肝癌、肺癌肝转移或乳腺癌肝转移等辨证为肝热血瘀者,喜用下瘀血汤,方中土鳖虫活血消癥,和营通络;患者若尚可耐受攻邪,或可加用守宫化痰散结。
• 缓攻固正:遵循“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的原则,对于病久正气不足者,或体质本虚者,可改用丸剂、片剂等服之以图缓攻。其自创的鹤蟾片、清金得生片、参桃软肝丸等均含有虫类药物,改变剂型意在减弱毒性,减少用药量,缓攻通络,又可减少患者服用虫类药物时的不适感。
• 典型医案:
• 胰腺癌案:患者某,女,70岁,2015年10月10日初诊。2011年体检发现胰头占位并主胰管重度梗阻性扩张,2015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查CA199示每毫升75.08u,8月查PET-CT:胰头占位,病变包绕门脉主干及肠系膜上动脉。9月于外院行姑息性手术减瘤治疗。初诊症见: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腹部术口周围疼痛,口干、口淡,纳眠差,大便初硬后溏,小便调。舌黯,苔白,脉细弦。诊断为(肝盛脾虚型)癥积(西医称为胰头低分化腺癌术后)。治以清肝健脾、化瘀消癥,药用下瘀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经多次复诊,患者症状逐渐改善,体力、胃纳较前改善,体质量较初次就诊增加3kg,已带瘤生存2年余。
3、国医大师朱良春
• 名家简介:朱良春是近代国医大师,其在运用虫类药治疗肿瘤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
• 用药经验:朱良春认为虫类药用量要精准,比如全蝎每天不超过3克,搭配健脾药保护肠胃,攻毒不伤正气。
• 典型医案:一位胃癌患者,胃痛、呕吐、消瘦。朱良春用全蝎、蜈蚣配党参、白术,治疗半年后肿瘤缩小,症状减轻。
其他案例
• 胰腺癌案:患者某,女,70岁,2015年10月10日初诊。2011年体检发现胰头占位并主胰管重度梗阻性扩张,2015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查CA199示每毫升75.08u,8月查PET-CT:胰头占位,病变包绕门脉主干及肠系膜上动脉。9月于外院行姑息性手术减瘤治疗。初诊症见: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腹部术口周围疼痛,口干、口淡,纳眠差,大便初硬后溏,小便调。舌黯,苔白,脉细弦。诊断为(肝盛脾虚型)癥积(西医称为胰头低分化腺癌术后)。治以清肝健脾、化瘀消癥,药用下瘀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经多次复诊,患者症状逐渐改善,体力、胃纳较前改善,体质量较初次就诊增加3kg,已带瘤生存2年余。
4、林洪生教授、广安门中医院著名专家
案例类型1:肺癌辅助治疗
背景: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体质虚弱,伴有胸痛、咳嗽带血。
用药思路:在益气养阴方(如生脉散)基础上,加全蝎、僵蚕。
目的:全蝎通络止痛,僵蚕化痰散结,配合扶正药减轻化疗副作用,抑制肿瘤进展。
疗效参考:患者疼痛减轻,咳嗽好转,体力恢复(需结合具体病例数据)。
案例类型2:肝癌合并肝硬化
背景:肝癌术后,肝功能异常,胁痛、腹胀。
用药思路:柴胡疏肝散加减,配伍土鳖虫、九香虫。
目的:土鳖虫破血消癥,九香虫理气止痛,协同改善肝区血瘀气滞。
注意点:需监测肝功能,避免虫类药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案例类型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复发
背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耐药,出现骨转移。
用药思路:补肾固本方(如六味地黄丸)加蜈蚣、地龙。
目的:蜈蚣攻毒散结,地龙通络止痛,结合补肾药调节内分泌微环境。
现代研究支持:地龙提取物显示抗血管生成作用(参考实验研究)。以上名家和经典案例展示了虫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作用和显著疗效。

四、使用原则
1. 不是所有肿瘤都用虫药:体质虚弱、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
2. 小量开始:比如全蝎先从1克逐渐加到3克,避免毒性反应。
3. 配伍关键:配补药(如黄芪)、滋阴药(如生地)或清热解毒药(如半枝莲),平衡药性。
总结
虫类药治肿瘤是中医的特色,核心是“以通为用”,但必须因人而异。现代研究也在探索其科学原理(比如抑制癌细胞转移)。提醒:这类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己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