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与健康带来诸多困扰。长期血压不稳定,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在中医领域,针对高血压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思路,通过辨证论治,为不同证型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九首治疗高血压的特效方剂,涵盖用药组成、功效、适用症型、应用心得以及加减方法,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中医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一、镇肝熄风汤加减方
用药组成
怀牛膝 30g,生赭石 30g(先煎),生龙骨 15g(先煎),生牡蛎 15g(先煎),生龟板 15g(先煎),生杭芍 15g,玄参 15g,天冬 15g,川楝子 6g,生麦芽 6g,茵陈 6g,甘草 4.5g。若患者头痛剧烈,加羚羊角粉 1g(冲服)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 20g、夜交藤 20g 以宁心安神。
功效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适用症型
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所致的高血压。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应用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为君药。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壮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之弊,为使药。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灵活加减。如肢体麻木者,可加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以通络熄风;若大便秘结,加大黄 6g(后下)以通腑泄热。
二、天麻钩藤饮优化方
用药组成
天麻 12g,钩藤 18g(后下),石决明 30g(先煎),栀子 10g,黄芩 10g,川牛膝 15g,杜仲 12g,益母草 15g,桑寄生 12g,夜交藤 20g,朱茯神 15g,夏枯草 15g,地龙 10g。若患者口苦明显,加龙胆草 6g 以清泻肝火;若胸闷不适,加瓜蒌 15g、薤白 10g 以宽胸理气。
功效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适用症型
适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高血压。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应用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助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之力;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共为臣药。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俱为佐药。全方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在临床运用中,若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可加罗布麻叶 15g 以增强降压效果;若兼见肢体震颤,加羚羊角粉 1g(冲服)、僵蚕 10g 以熄风止颤。
医案一
患者赵先生,55 岁,从事脑力劳动,平日工作压力较大。近 3 个月来,常感头痛、眩晕,尤其在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加重,伴有失眠多梦、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测量血压多次,均在 160 - 170/100 - 105mmHg 之间。西医诊断为高血压 2 级,予以降压药治疗后,血压控制不佳。中医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采用天麻钩藤饮优化方治疗。
处方:天麻 12g,钩藤 18g(后下),石决明 30g(先煎),栀子 10g,黄芩 10g,川牛膝 15g,杜仲 12g,益母草 15g,桑寄生 12g,夜交藤 20g,朱茯神 15g,夏枯草 15g,地龙 10g,龙胆草 6g。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服药 1 周后,患者头痛、眩晕症状有所减轻,睡眠质量改善。继续服用 2 周,口苦面红症状消失,血压降至 140 - 150/90 - 95mmHg。随后根据患者情况,去掉龙胆草,继续调理 2 个月,血压稳定在 130 - 140/85 - 90mmHg,诸症基本消失。
医案二
患者钱女士,42 岁,因家庭琐事频繁争吵后,突发头晕目眩,头部胀痛,不能站立,伴有恶心、肢体麻木,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测血压 180/110mmHg。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型眩晕,以天麻钩藤饮优化方加味治疗。除基础方外,因肢体麻木加天麻 10g 增强通络之力,大便干结加大黄 6g(后下)通腑泄热。
服药 3 剂后,大便通畅,恶心感消失。守方继续服用 10 剂,头晕目眩明显缓解,血压降至 150/95mmHg 。后续随症稍作加减,巩固治疗 1 个半月,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不适症状皆无。
三、半夏白术天麻汤改良方
用药组成
半夏 12g,天麻 12g,茯苓 15g,橘红 10g,白术 15g,甘草 6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胆南星 6g,枳实 10g。若患者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 15g 以消食和胃;若大便溏泄,加山药 20g、芡实15g 以健脾止泻。
功效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适用症型
适用于风痰上扰之高血压。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应用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胆南星助半夏增强化痰之力,枳实理气化痰,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临床应用时,若患者痰湿较重,可加苍术 15g 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若眩晕较甚,加代赭石 30g(先煎)以重镇降逆。
四、归脾汤加味方
用药组成
白术 15g,茯神 15g,黄芪 20g,龙眼肉 20g,酸枣仁 20g,人参 10g(或党参 30g 代替),木香 6g,炙甘草 6g,当归 15g,远志 10g,葛根 30g,川芎 10g。若患者心悸明显,加柏子仁 15g、五味子 10g 以养心安神;若兼见腹胀,加砂仁 6g(后下)以理气和中。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适用症型
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应用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二者与龙眼肉相伍,增强补心养血安神之效,均为臣药。茯神宁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加葛根升清阳,助气血上荣头目;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运用时,若患者气虚明显,可加大黄芪用量至 30g;若血虚较甚,加熟地 20g 以滋阴补血。
五、知柏地黄丸加减方
用药组成
知母 12g,黄柏 12g,熟地黄 20g,山萸肉 15g,山药 20g,泽泻 10g,牡丹皮 10g,茯苓 15g,桑寄生 15g,牛膝 15g。若患者潮热盗汗严重,加地骨皮 15g、银柴胡 10g 以清虚热;若腰膝酸软明显,加杜仲 15g、续断 15g 以补肾强腰。
功效
滋阴降火。
适用症型
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应用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共为佐药。知母、黄柏清热降火;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全方共奏滋阴降火、补益肝肾之功。临床应用时,若患者阴虚阳亢明显,可加生龙骨 30g(先煎)、生牡蛎 30g(先煎)以潜阳熄风。
六、血府逐瘀汤化裁方
用药组成
桃仁 12g,红花 10g,当归 15g,生地黄 20g,川芎 10g,赤芍 15g,牛膝 15g,桔梗 6g,柴胡 10g,枳壳 10g,甘草 6g,地龙 10g,葛根 30g。若患者胸痛明显,加延胡索 15g、郁金 15g 以理气活血止痛;若兼见心烦失眠,加炒栀子 10g、夜交藤 20g 以清热除烦安神。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症型
适用于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症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应用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枳壳行气宽胸,使气行则血行,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加地龙通络,葛根升清阳,通血脉。临床运用时,若患者瘀血较重,可加水蛭6g、土鳖虫 10g 以破血逐瘀;若气虚明显,加黄芪 30g 以益气活血。
医案三
患者孙女士,48 岁,有高血压病史 5 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不理想。近半年来,常感头痛如刺,痛处固定,伴有胸闷心悸、失眠多梦、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血压波动在 150 - 160/95 - 100mmHg。中医诊断为眩晕(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采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方治疗。
处方:桃仁 12g,红花 10g,当归 15g,生地黄 20g,川芎 10g,赤芍 15g,牛膝 15g,桔梗 6g,柴胡 10g,枳壳 10g,甘草 6g,地龙10g,葛根 30g,延胡索 15g,郁金 15g,炒栀子 10g,夜交藤 20g。每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服用 2 周后,患者头痛症状减轻,胸闷心悸有所缓解,睡眠质量改善。继续服用 1 个月,血压降至 135 - 145/85 - 90mmHg,头痛基本消失。后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巩固治疗 3 个月,血压稳定,诸症未再复发。
医案四
患者李先生,56 岁,因长期情志不舒,出现头部刺痛,痛处不移,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舌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涩。血压 165/100mmHg。中医诊断为瘀血阻络兼肝郁化火型高血压,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方。原方基础上加黄芩 10g 清肝泻火,水蛭 9g增强逐瘀之力。
服药 1 周,烦躁症状减轻。持续服药 1 个月,胸胁胀满消失,头痛明显缓解,血压降至 140/90mmHg 。后续去水蛭,酌加养血之品,巩固 2 个月,血压平稳,身体状态良好。
七、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味方
用药组成
白芥子 10g,苏子 10g,莱菔子 10g,半夏 12g,陈皮 10g,茯苓 15g,甘草 6g,苍术 15g,白术 15g,胆南星 6g。若患者咳嗽痰多,加紫菀 15g、款冬花 15g 以化痰止咳;若兼见肢体困重,加薏苡仁 30g、泽泻 15g 以利水渗湿。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降气消食。
适用症型
适用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咳嗽痰多,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应用
方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三药合用,各有所长,白芥子长于豁痰,苏子长于降气,莱菔子长于消食,临证当视痰壅、气逆、食滞三者之孰重孰轻而定何者为君,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共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苍术、白术增强健脾燥湿之力,胆南星助半夏化痰,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临床应用时,若患者血脂较高,可加山楂 30g、决明子 30g 以降脂化痰。
八、一贯煎加味方
用药组成
北沙参 15g,麦冬 15g,当归 15g,生地黄 30g,枸杞子 15g,川楝子 10g,白芍 15g,菊花 15g,钩藤 15g(后下)。若患者胁肋疼痛明显,加延胡索 15g、郁金 15g 以疏肝理气止痛;若兼见咽干口燥,加天花粉 15g、玉竹 15g 以养阴生津。
功效
滋阴疏肝。
适用症型
适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胁肋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
应用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沙参、麦冬、枸杞子益阴养血生津,协助生地黄以滋养肝肾之阴,共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止痛,既疏肝又防诸滋阴药之腻滞,为佐药。菊花、钩藤平肝熄风。全方共奏滋阴疏肝、平肝熄风之功。临床运用时,若患者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 20g、合欢皮 15g 以宁心安神。
九、真武汤加减方
用药组成
茯苓 30g,芍药 15g,白术 15g,生姜 15g,附子 10g(先煎),泽泻 15g,牛膝 15g,车前子 15g(包煎)。若患者水肿明显,加猪苓 15g、大腹皮 15g 以利水消肿;若兼见心悸气短,加桂枝 10g、炙甘草 10g 以温通心阳。
功效
温阳利水。
适用症型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肢体浮肿,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应用
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渗湿,共为臣药。生姜温散水气,助附子温阳,助茯苓、白术利水;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又能缓急止痛,且防附子燥热伤阴,为佐药。泽泻、牛膝、车前子增强利水渗湿之功,引水下行。临床应用时,若患者肾阳不足较甚,可加肉桂 6g(后下)以温补肾阳;若脾虚明显,加黄芪 30g、党参 30g 以健脾益气。要是水肿严重,还可加防己 15g,增强利水消肿之力;若患者出现腰部冷痛,可加补骨脂 15g、仙灵脾 15g,以温补肾阳、散寒止痛 。
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以上九首方剂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千差万别,在实际应用中,自行用药存在极大风险。务必由专业中医师进行精准辨证后,合理选用方剂并灵活加减。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积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原则,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像散步、太极拳等,严格戒烟限酒,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控制血压,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未经授权,严禁私自转载或使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