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名医门诊分享
临床上有很多中风患者出现脑梗死或者脑出血后,往往会留下语言不利,行动困难的后遗症,给个人、家庭都带来沉重压力。中风留下的后遗症,中医叫中风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风呢?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刘爱华教授就给大家分享中风后的诊疗经验。
中风后说话、行动困难原来是体内有痰
中风之病在临床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凡神志昏迷的病人都属于中脏腑。中脏腑里又有闭证和脱证两大类:闭证的证候是卒倒无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上涌,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塞,肢体痉强,舌喑不语。而脱证的昏迷,诊断要点是口开目合,撒手遗尿,身如酣睡,汗出如珠。
类型不同,在证型也有很大差异:闭证是邪气闭塞,脱证是元气虚脱;闭证是实证,脱证是虚证,我们就是从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的。闭证是邪气闭阻清窍。其实,无论是闭证还是脱证,刘爱华教授认为,根本的病因还在于痰。
中风的发生,虽然有风邪、有瘀血、有火热,但最常见的是痰浊。因此,刘爱华教授认为治疗中风尤其要重视化痰,特别是中风昏迷的闭证。但是,痰证有痰证的特点,比如喉中痰声漉漉,口中流涎,昏迷不醒,舌蹇语涩,舌苔腻滑,脉弦滑等临证表现。
中风后言语不利行动困难古人常用这样两方
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上,古今中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刘爱华教授常用地黄饮子与导痰汤合方辨证加减。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组合呢?我们先来看看地黄饮子的方歌与组合吧。方歌中说,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本方由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诸药组成。方剂主要用于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沈迟细弱之喑痱证。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这个方子是金元名家;刘完素所创,本方主治喑痱证。所谓“喑”就是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根本病机是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这是刘完素的立方本意。
既然,刘爱华教授中风之证因为痰而生,因而要加强涤痰之力,因而又合用导痰汤。导痰汤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临床上主要用于痰涎壅盛、胸膈脾闷,以及肝风夹痰、眩晕、痰厥等疾病。方剂组成有半夏、橘红、茯苓、枳壳、南星、甘草等。
中风后遗症两年,刘爱华教授四诊治愈
刘爱华教授在临床上曾经治愈一例68岁中风后遗症患者,男性,2019年11月12日初诊:家属诉其于2017年中风,几次住院治疗,效不显,慕名来到刘爱华教授门诊。现症:神志欠清,舌謇语涩,口中多痰涎,双腿行走无力,时遗尿。舌苔白滑,脉细滑。
辨证:中风喑痱。
方用地黄饮子合导痰汤加减
组方如下:熟地、山茱萸、茯苓、五味子、石菖蒲、炙远志、石斛、肉苁蓉、巴戟天、陈皮、法半夏、枳实、胆南星、甘草、制白附子、野天麻、全蝎、地龙。首诊服药10剂。
半月后,患者来门诊复诊:家属诉其神志已清,言语较前清晰,双腿行走较有力,仍遗尿。舌苔白滑,脉细滑。
刘爱华教授守方加味,继续服用,前后四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痰涎清,脑窍开,脉络通,喑痱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