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黄精品种选育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5-05-19 阅读:1003
原创潇湘有才本草耕耘者

全国黄精品种登记情况(部分)

浙江省:丽精1号
图片
品种特性:该品种来源于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多花黄精群体,经优选扩繁而成。植株高84.2~125.5cm;叶9~21枚,椭圆形、卵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4~15.6cm,宽2.3~7.1cm,长宽比2.28±0.23;总花梗长0.6~1.7cm,花序具2~7花;地上部分年生长期露地栽培200天左右,林下栽培240天左右;地下茎结节柱状连成块,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茎痕直径0.7~2.1cm,茎痕距3.5~6.4cm,节间明显。黄精多糖14.61%~14.73%。


福建省:闽圆精1号、闽长精1号
图片
图片
品种特性:闽圆精 1 号年生长期(从出苗到枯黄)210 天左 右,3 年生植株平均株高 80.5 厘米;叶片 17 枚左右,互生,浅 绿色,卵圆形,长 18.2 厘米,宽 10.3 厘米,叶形指数 1.8;腋 生花序 10 支,伞形,每支花序 9 朵花,花被黄绿色;花期 4 月~ 5 月,果实成熟期 9 月~10 月;浆果绿色,种子 4 粒左右;根状 茎肥厚、姜形、黄棕色,芽头 3 个左右,分节,节长 4.9 厘米, 直径 3.6 厘米。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 究所分析测定,根茎多糖含量 14.8%,比对照皖黄精 1 号高 6.8 个百分点;浸出物含量 74.7%,蛋白质含量 10.0%,总多酚含量 2.9%,总黄酮含量 0.1%,淀粉含量 17.9%,氨基酸含量 6.6%,粗 纤维含量 6.8%,脂肪含量 0.3%。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 究所田间病害调查鉴定,炭疽病病情指数 8.89,低于对照皖黄精 1 号;根腐病病株率 5.00%,与对照相当。
品种特性:闽长精 1 号年生长期(从出苗到枯黄)200 天左 右,3 年生植株平均株高 107.3 厘米;叶片 20 枚左右,互生,深 绿色,披针形,长 19.8 厘米,宽 6.4 厘米,叶形指数 3.1;腋生 花序 11 支,伞形,每支花序 11 朵花,花被黄绿色;花期 3 月~5 月,果实成熟期 9 月~10 月;浆果墨绿色,种子 6 粒左右;根状 茎肥厚、姜形、黄棕色,芽头 5 个左右,分节,节长 5.3 厘米, 直径 4.5 厘米。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分析测定,根茎多糖含量 15.8%,比对照皖黄精 1 号高 7.8 个百分点;浸出物含量 77.9%,蛋白质含量 8.8%,总多酚含量 2.6%, 总黄酮含量 0.2%,淀粉含量 17.0%,氨基酸含量 5.9%,粗纤维含 量 5.9%,脂肪含量 0.3%。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田 间病害调查鉴定,炭疽病病情指数 16.06,根腐病病株率 4.35 %, 发病程度与对照品种皖黄精 1 号相当。

四川省:蜀精1号
图片
品种特性:年生长期365天。株高95.8~150.9厘米;茎秆绿色、粗壮。叶片轮生或互生,深绿,披针形,长15.2~27.4厘米,宽1.5~2.1厘米,先端渐尖呈弯钩;无叶柄或叶柄极短;伞形花序具花2~7朵,花被筒状,淡黄绿色;浆果球形,每果具4~14粒种子。花期4~6月,果期6~11月。水分含量14.8%,总灰分2.5%,铅、镉、砷和铜含量分别为0.66毫克/千克、0.12毫克/千克、0.30毫克/千克和7.05毫克/千克,汞未检出;浸出物72.2%,黄精多糖含量15.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规定。接种鉴定,中抗叶斑病。

安徽省:皖精1号、皖精2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品种特性:‘皖精1号’多花黄精叶互生,椭圆形;根茎为姜状。多糖含量为14.7%,是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多糖含量7.0%的2.1倍;氨基酸总量为1.64g/100g;总皂苷含量为0.27g/100g。
品种特性:‘皖精2号’多花黄精叶互生,椭圆形;根茎链珠状。出苗期3月上旬,展叶期3月下旬,现蕾期4月下旬,盛花期5月上旬,末花期5月下旬,结实期5月下旬。多糖含量为9.43%,为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多糖含量7.0%的1.35倍;氨基酸总量为2.96g/100g;总皂苷含量为0.25g/100g。
云南省:滇黄精1号、滇黄精2号、滇黄精云农1号、滇黄精云农2号、滇黄精云农3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湖北省:黄恩一号
图片

品种选育概况


1. 选育主体多元化 
各省(福建、安徽、云南等)科研机构(如福建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针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滇黄精(P. kingianum)等种质资源开展选育,已形成多个审定/认定品种(如闽圆精1号、皖精1号、滇黄精云农系列)。


2. 选育目标明确 
药用成分提升:多糖含量普遍高于药典标准(7%),如皖精1号达14.7%,闽长精1号达15.8%。 
抗病性改良:部分品种(如闽圆精1号)炭疽病抗性优于对照,根腐病抗性稳定。


3. 区域适应性分化 
   品种按地理气候分化为亚热带型(福建、安徽)和西南高原型(云南),如滇黄精系列适应云南山区环境,皖精系列适合安徽林下种植。

存在问题


1. 品种命名与管理混乱。品种命名缺乏统一标准、审定机构分散(农业农村厅、林业局、园艺植物新品种办公室),导致品种登记信息不透明;缺少全国性的黄精登记品种。


2. 选育目标单一化 。过度聚焦多糖含量,忽视其他活性成分(如黄酮、皂苷)及综合品质(口感、加工特性);抗逆性研究不足,仅关注炭疽病、根腐病,对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缺乏数据。


3. 种质资源利用局限。遗传基础狭窄:选育材料多基于本地野生群体(如安徽青阳县多花黄精),跨区域种质交流不足。分子育种技术应用滞后。依赖传统表型选择,缺乏基因组学辅助的精准选育。


4. 产业化配套不足。多数品种仅限省内种植,跨区域适应性试验不足,制约规模化推广。

改进建议


1. 规范品种管理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的黄精品种命名与审定标准,整合农业、林业部门登记信息,构建公开数据库;制定黄精DUS测试指南,为黄精品种权申请、授权、维护以及品种真实性鉴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品种权归属。


2. 优化选育技术路径 。多性状协同改良:结合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多糖、皂苷等有效成分含量高,低纤维等食用性好的优质品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发与抗病性、产量相关的SNP标记,缩短育种周期。种质资源库建设:收集全国黄精野生资源,建立核心种质群体,丰富遗传多样性。


3. 强化抗逆性与适应性研究。开展多生态点试验,评估品种在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下的稳定性。  选育专用型品种,如林药复合种植专用种(耐阴、低病害)。


4.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针对炭疽病、根腐病的高发区,选育抗病品种并集成生物防治技术。 建立种苗检疫体系,防止病害通过种茎传播。

当前黄精品种选育仍以传统技术为主,面临效率低、遗传基础狭窄等技术瓶颈。未来需深度融合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构建“精准设计育种+工厂化快繁”技术体系,同时强化抗逆性与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推动黄精产业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上一篇: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