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有些药材已在低价运行多年,至今仍没有多大变化。持货商很是纠结和迷茫,那么,这些品种缘何持续低价徘徊?近几年种植情况如何?
毛知母:该品种主产安徽亳州和河北安国,2010年价格涨至21-22元。其实,自2005年毛知母就进入上升通道,2005年以前价格长期在5-6元上下运行。毛知母种植管理省事,生长期为两年,亳州产区药农多采取和白芍、丹皮间作套种,也有套种菊花,朝天椒的。毛知母亩产干品400-500千克,由于2005年至2010年价格持续上涨,大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在2005-2010年涨价期间新扩种面积较大。由于多年涨价种植扩大,才导致2011年以后毛知母价格一路走低。近几年毛知母价格一直在6.5-7.5元(饮片)上下徘徊不前。毛知母价格的下滑也引起不少商家关注,并悄然买货建仓。2011年以来一直有商购货囤积,持货成本价多在7-8元。毛知母已在7元上下运行三年有余,药农收益大大降低,自2013年种植开始调减。从近几年毛知母产出的货源看,除了满足当年市场需求,剩下的货源多转化为库存。至于毛知母库存有多大?不易统计,但是,从近几年亳州产区集贸市场交易量了解,外地商家购买的货源不少于一千吨,加上亳州产区一些药商购买的货源,总库存量大约在2000吨以上,毛知母市场年需求量不过2500吨左右。预计,2015年毛知母产量赶不上前几年,这样有利于库存的良好消化。不过,目前毛知母依然供大于求,短期内低迷的行情仍将继续。
高良姜:2010年高良姜从7.5元涨至14元,2011年进一步上涨至15元左右。在此之前价格落低到7.5-8.5元,最低价落至5元上下。2012年高良姜价格回落至11-12元,2013年至今价格一直在11元上下浮动。高良姜产地较集中,生长周期为4-5年。2005-2007年高良姜价格涨至10-11元,刺激药农大面积发展种植,2008年进入大面积采挖,一直到2010年高良姜出土面积均较大。受高良姜新货量大冲击,2008-2009年其价格也大幅跌落,2009年6月产地最低价跌至3.5-3.8元。有不少商家视价低购货囤积,价格小幅回升至5.5元。2010-2011年高良姜采挖面积较前几年减少,有不少商家纷纷入手购货囤积,在各路商家积极购买带动下,价格也一路上扬,2010年高良姜从7.5元涨至14元,2011年进一步上涨至15元左右。在此之前价格落低到7.5-8.5元,最低价落至5元上下。2012年高良姜价格回落至11-12元,2013年至今价格一直在11元上下浮动。虽然近两年高良姜新货产量不大,但是,前几年积压的陈货较多,有10元以下的低价货,也有13-15元之间的中高价库存。由于2007-2009年高良姜价格低落,药农多减少了种植面积,这也是近两年采挖面积不大的原因。2013年高良姜采挖面积依然不大,小散户手中积压的库存多已消化,只是大户和少数散户手中尚有陈货待售,而且受2010-2011年涨价刺激,药农又多扩大了栽种面积,这将为高良姜未来走势增加压力。由于近几年高良姜产量一直不大,陈货得到良好消化,但是,良姜价格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出口不畅以及人气极其低落。
小茴香:上世纪九十年代价格长期在2.5-3.5元之间浮动,1996年首次突破16元的历史天价,以后多年在5-7元上下运行。2010年在整体药市行情活跃大环境下,在一些商家的积极购买带动下,产新后价格逐步上涨至13-14元,2011年产新后价格跌落至10元左右,一直到目前价格依然在10-11元上下浮动。小茴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1年成熟采收。生长适应性较强,性喜潮湿凉爽的气候,具有耐盐碱、耐瘠薄、抗旱、节水、省肥等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全国多数地区均可栽培,但以疏松、湿润、含腐殖质较多的砂质土壤为佳,由于受历史、经济、土地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大西北因土地广阔而贫瘠发展种植较多。近几年小茴种植有所调减,但总产量减少不大,库存在消化下降,只是仍未见底,总体供求没有矛盾。当前该品种价格并不能算是低价,10元左右的价格药农和市场都能接受,短期内这一行情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