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下行情总览 2025 年吴茱萸产新季,价格走势呈现出一路下行的态势,成为中药材市场关注焦点。以江西产区为例,其备受推崇的中花品种价格已滑落至 24 元左右,相较于此前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在全国各大药市,吴茱萸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玉林药市江西货价格在 28 - 29 元,广西货 20 元左右;荷花池药市江西中花新统货价格为 29 元,湖南中花 26 元;亳州药市江西中花价格在 25 - 30 元区间 。浙江产小花统货价格在 25.5 元,整体市场行情较为低迷,且价格仍有继续下探的可能性。 二、价格下跌成因探究 (一)产能过剩:前期高价刺激下的种植扩张恶果 2016 - 2019 年间,吴茱萸市场价格犹如坐上火箭,一路飞涨。2016 年价格从 95 元迅速飙升至 280 元,2017 年更是突破 430 元大关,2018 年达到令人咋舌的 560 元 / 公斤天价 。如此高额利润,如同强力磁石,吸引农户纷纷投身吴茱萸种植。 吴茱萸生长特性决定了其种植扩产后的产能释放节奏。通常第一年栽种,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第四年至第十年处于盛产期。2016 - 2019 年期间大规模种植的吴茱萸,从 2021 年开始集中进入盛产期,产能瞬间爆发。据数据显示,2020 - 2025 年,吴茱萸年总产量稳定在 2000 吨以上,仅江西产区产量便高达 800 多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对吴茱萸的年需求量仅在 1000 - 1500 吨 ,供远大于求的局面极为严重,价格自然失去支撑,大幅下跌。 (二)库存积压:高悬在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新增产量不断涌入市场的同时,前期积压库存犹如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市场之上。据行业数据统计,在 2025 年产新前,吴茱萸库存已超过 4000 吨 ,这几乎等同于 2 - 4 年的市场总需求量。即便在 2022 - 2023 年期间,部分产区受天气影响出现减产,但庞大库存与持续增加的新货供给,使得市场消化压力巨大。新货为寻求市场空间,不得不通过降价方式竞争,进一步拉低了整体价格水平。 (三)历史周期循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结果 回顾吴茱萸几十年价格走势,会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即 “高价扩种→产量过剩→价格下跌→低价弃种→产量减少→价格回升”。第一次价格周期在 1986 - 1989 年,百元高价持续 4 年,随后因扩种导致 1989 年价格暴跌至 20 元,并经历长达 7 年低价期;第二次在 2000 - 2001 年,价格涨至 65 元后回落,开启 8 年低价周期;第三次从 2013 - 2019 年,价格从 36 元一路疯涨至 560 元,2020 年又暴跌至 35 元,至今仍深陷低价周期 。2025 年价格下跌,本质上是 2013 - 2019 年高价周期引发扩种后的必然结果,是市场自我调节、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 三、未来价格走势研判 (一)短期(1 - 3 年):持续低位震荡,反弹艰难 短期内,吴茱萸仍处于盛产期,未来几年产量预计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4000 吨库存犹如巨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消化,供大于求格局难以扭转。除非出现连续极端天气,如大范围冻害、洪涝等,对吴茱萸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否则价格将持续低位震荡,甚至可能在当前 24 元左右价格徘徊,难有实质性反弹。 (二)长期(3 - 5 年):关注弃种信号,等待价格回升契机 从中长期来看,中药材市场周期规律决定了吴茱萸价格走势。只有当价格持续低迷,农户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从而引发大面积砍伐吴茱萸树,使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市场供需重新平衡时,价格才有望真正回升。回顾上世纪 90 年代,吴茱萸经历 7 年低价徘徊,直至农户大量砍树减种,1997 年市场才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当下情况类似,在未出现大面积砍伐现象之前,难以期待价格大幅上涨。 未来判断行情拐点,可重点关注两个关键信号:一是主产区是否出现大面积砍伐行为;二是连续 2 - 3 年吴茱萸产量是否显著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