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市场的 “极寒”,还要冻多久?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1111

“现在卖一车药材,得倒贴两万块人工费。” 安徽亳州药商老李的这句话,戳中了当下中药材行业的痛处。

这个曾造富无数的行业,正经历近三十年最严峻的考验。2023 年上半年,中药材综合 200 指数跌了 12.7%,超 60% 的品种价格跌破近五年均价,有些甚至拦腰斩断。就连进入 7月传统淡季,跌势还在延续 —— 一场全行业的生存危机,已经来了。


一、市场现状:跌价成了主旋律

亳州7月第五期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大盘指数 1383.33 点,较上期跌 0.52%。12 类药材里 9 类在跌,只有 0.6% 的品种在涨。货源走销慢,淡季的冷清挡都挡不住。

1、冬瓜子新货上市,价格砸到 35-40 元 /kg,单边和双边基本一个价。

2、太子参现市场河北太子参药厂货报价在23元上下,好统报价在25元上下。行情一路往下滑。

3、覆盆子淡季需求弱,统货90元 /kg,全检货130元/kg。

4、泽兰缺需求拉抬,统货4.5元 /kg,色青片6 元/kg。

但也有少数 “异类” 在涨

1、山东滕州大红袍花椒 4 周涨 25%,报 26.20 元 / 斤。

2、五倍子因主产地干旱减产,独角倍涨到 120-125 元 /kg。

二、淡季和供需失衡,导致市场 “雪上加霜”

价格跌成这样,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三。

1、供大于求:比如白芷,2024 年扩种后新货量大,鲜货才 1.7-2 元 /kg,便宜得像白送。

2、资本撤离:三七、太子参这些曾被炒作的品种,资金一撤,价格立马 “现原形”,回归理性。

3、政策变动:8 月 1 日要实施的保质期政策,让市场更不敢动了,大家都在观望。像薏苡仁,兴仁产区价格稳,但亳州、安国等全国市场报价 11-12 元 /kg,走货慢得很;冬虫夏草 7 月价格降 10%-15%,2000 条 /kg 规格批发价每克降 10-25 元,高端滋补品市场的疲软一下就显出来了。

短期来看,8 月淡季还会持续,生姜这类库存高的品种,可能还要接着探底。但 9 月旺季快到了,如果极端天气影响采收(比如蝉蜕因干旱减产),部分品种或许能阶段性反弹。

三、产业链上下,没人能独善其身

1、库存压死利润:亳州市场商户普遍说,库存周转周期比以前长了 2-3 倍,光仓储成本就把利润啃光了。

2、需求萎缩:中成药集采压价,饮片厂采购越来越谨慎。有家上市药企半年报显示,原料库存周转天数多了 45 天。

四、为啥会走到这一步?三个深层原因

1、产能周期对不上:疫情时大家盲目扩种抗疫品种,2022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比 2019 年涨了 23%,现在供远大于求。

2、需求没那么旺了:医疗机构中药使用量增速,从 2021 年的 18% 掉到今年上半年的 6%,需求端撑不住了。

3、资本退潮太猛:以前炒得凶的品种,比如酸枣仁,价格比炒作高点跌了 65%,资金一走,价格立马打回原形。4、质量要求更高了:2025 版药典要实施,劣质库存只能集中抛售,进一步拉低价格。

五、行业困局:钱紧、信任差、转型难

1、流动性快断了:广西玉林市场商户被逼得联合倡议 “宁可烂仓库,也不贱卖”,可想资金多紧张。

2、信任出了问题:有大型采购商趁机压价 30% 扫货,被骂 “趁火打劫”,本就脆弱的市场关系更紧张了。

3、老模式玩不转了:以前 “囤货赌涨” 能赚钱,现在完全失灵。但新的商业模式还没跑出来,转型的痛谁都躲不过。

六、专家怎么看?还要熬多久?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会王卫权秘书长说得直接:“这次调整是行业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必经之痛,预计还得 12-18 个月才能完成产能出清。”业内人士提醒,关注三个信号,可能意味着拐点要到了:

1、田间弃种现象变普遍;

2、中小商户批量退出;3、资本开始抄底优质资产。

七、出路在哪?这些地方已经在试了

困境中总有探索。浙江磐安搞起了 “共享车间”:20 家饮片企业合建产地加工中心,一起降成本。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则转向 “订单农业”,直接和连锁药店签保底收购协议,心里踏实多了。

这些创新,或许就是行业未来的方向。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上一篇:云南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抢青、增产!又一波药材价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