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熊”市里的“反常”逻辑:连稀缺药材都跌价!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1212
                                    

高温炙烤着亳州药材市场,白芍新货堆满仓库,商户老张摇着扇子叹气:“去年这时候,来一辆货车抢空一辆,现在降价都走不动货。”他身后,标着“产新降价”牌子的摊位排成长龙——太子参、百合、枳壳、莲子…价格比一周前又跌了10%。

图片

这种场景正在全国各大药材市场上演。

一边是极端天气横扫各产区:西北旱、江南涝、华北持续高温;另一边却是药材价格持续下滑,连野生天麻、珍稀牛黄这些曾经的“贵族药材”也难逃行情萎靡。反常现象背后,是中药材市场周期律的冷酷显现。

牛市神话破灭:题材炒作的双面性

曾几何时,“减产”二字足以让药商们眼睛放光。2021-2024年上半场的超级牛市中,药材市场演绎了一场疯狂行情:白及因主产区霜冻减产80%,价格三个月飙涨3倍;连普通板蓝根因流感传闻单日涨幅超20%。

题材炒作成为市场主旋律:“无题材创造题材、小题材大波动、大题材价格暴涨”。

这种狂热催生了中药材市场的超级泡沫:甘肃党参种植面积三年扩张240%,白术包地价翻倍抢种,游资囤积的天然牛黄堆满冷库。当资本狂欢到达顶峰,转折悄然而至。

2024年下半年起,市场突然“变脸”。库存高压下,当归从280元/公斤跳水至85元,白芍统货价较峰值腰斩。牛市积累的产能过剩终于爆发:常用药材产能突破500万吨,过剩率达40%。

题材这把双刃剑,在熊市中显露出另一面锋芒。

熊市冷酷法则:为什么减产带不动涨价?

2025年的中药材市场,正经历着周期律的残酷教育。尽管题材丰富度远超往年,市场反应却异常“迟钝”:

春季云贵持续干旱,三七苗枯死三成,但文山市场120头三七价格不升反降至130元/公斤 ;

西北遭遇倒春寒,当归花期受损,可亳州市场当归统货价仍下跌5%,报价仅85元;

江淮暴雨冲毁万亩白芍,新货上市价却跌破35元/公斤,回到十年前水平;

同样的减产题材,在不同的市场阶段效果截然相反。熊市周期下,三大压制因素让题材失灵:

产能堰塞湖高悬。2024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90万亩,创历史峰值。以当归为例,仅甘肃定西产区库存就足够全国消耗15个月。

需求端持续萎缩。中成药集采常态化,平均降幅68.98%,部分产品降价超90%。中药企业被迫压缩原料采购,某上市药企2025年二季度采购量同比下降40%。

市场信心崩塌。7月亳州市场监测显示,持货商抛售意愿指数升至89.2(100为极限),买方压价成交率达75%。游资撤离导致交易量萎缩三成。

“熊市减产价不升、减产价反降”已成为新常态。当市场进入下行通道,题材的刺激作用被庞大的库存和悲观情绪淹没。

“紧缺药材”的熊市悖论

百度热搜的“2025年十大紧缺药材”榜单揭示着资源稀缺的现实:天然牛黄(百万头牛仅产3-4公斤)、麝香(源自国家保护动物)、野山参(采挖致濒危)。但熊市让这些稀缺品也难逃价格压制:

天然牛黄:国家重启进口试点,京津冀等12省市供应缓解,价格横盘整理;

冬虫夏草:青海产区减产20%,但市场报价下跌8%,囤货商深度套牢。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上一篇:玉林药市7月点评:下半年开局市场疲态依旧

下一篇:神奇的偏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