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市场式微!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1203

原创 烟雨过江北 赛柏蓝   


中药材行业变革,从市场式微到产地崛起。


01

集采驱动产业链重心转移

产地基地成为核心竞争力


集采联采政策将GAP种植基地纳入评标加分项,推动饮片企业采购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企业不再依赖传统中药材专业市场,转而直接锁定产地基地建立长期合作:一方面,产地直采可实现原料质量可控与成本优化;另一方面,专业市场因货源追溯性弱、标准化不足,其集散功能被持续削弱。


数据显示,2024年饮片企业产地直采比例同比提升27%,部分大宗品种(如黄芪、党参)的市场交易量缩减超40%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行业的深度调整,很多市场订单正在加速流失,并持续向产地转移。


02

趁鲜切制的实践偏差

概念异化与季节性矛盾


当前,在产地方面,中药材趁鲜加工存在显著名不符实的现象。许多药材,仅产新季(约1—2个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鲜品切制,其余10个月以上仍以干货浸润切制为主。


部分药材产区借趁鲜名义行传统加工之实,例如当归、党参、柴胡、黄芩、丹参等品种,产新期鲜切占比不足30%,其余时段仍依赖干货软化切制。


还有一个情况是,由于诸多药材产新季时间有限,一些有资质趁鲜切制的加工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完成下游需求方给予它的全年订单计划,就可能转而买入那些没有趁鲜加工资质的加工厂的鲜切片,以化解产能不足的问题。


这种行业现象不仅模糊了产地趁鲜加工标准,也导致市场对趁鲜概念的信任度下降,虽然趁鲜加工能倒逼企业更倾向于和产地合作,并弱化市场功能,但并非实质规范和真正意义上的趁鲜加工模式或现象,也吸引了诸多市场商转移阵地,奔赴产地前沿。


03

溯源体系建设倒逼市场份额流失

产地直供成主流


中药材专业市场因货源多源化(部分药材来源涉及散户收购、跨区域流转),导致溯源链条断裂或真实性存疑。


调研显示,市场流通药材中仅19%可完整追溯至种植环节。反观产地基地,通过区块链技术、物联网监控等手段能够实现种植-采收-加工全流程记录,契合药企对原料合规性的需求。


2025年上半年,头部药企产地直采订单量同比增长35%,市场采购占比降至历史最低的22%


可以预见,未来专业市场采购量依然会处于下滑通道。


04

税改政策精准打击灰色操作

产地合规化优势凸显


1.旧模式崩塌: 过去药材销售方面非实际交易身份信息抵扣进项税贫困地区合作社虚开免税发票等操作普遍存在。某省税务稽查数据显示,2023年查处中药材行业虚开发票案值超12亿元。


2. 新政冲击: 金税四期系统上线后,发票流向与货物流、资金流强制匹配,散户身份证抵扣、合作社违规开票等路径被彻底堵死。市场商户若无法提供合规进项票,需承担进出双票累加税负(最终综合税率的累加,还是要体现在产品的成本上),而一些产地合规基地/合作社凭借种植主体身份,可享受贫困地区免税政策(部分品种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成本优势显著。


3. 格局重构: 2024年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量同比下滑28%,而产地直供企业销售额逆势增长40%,部分合作社通过基地+订单模式实现税赋零成本,让专业市场望尘莫及。


05

品质分化加剧市场分层

优质优价格局成型


1.高端市场: 高品质药材(如林下参、有机三七)凭借溯源资质与药效优势,被药企、高端保健品商渠道抢购,产地收购价较市场同类产品高30%-50%


未来三年,这类药材将通过产地接单+市场代发货模式流通,形成产地定价、市场服务的新生态。


2. 中低端市场: 低品质药材转向农牧饲料、色素提取、化工原料等领域。以远志、栀子、茜草、紫草、苏木等药材为例,2024年非药用规格原料占比提升至45%,主要供应兽药企业与染料工厂,形成差异化消化渠道。


06

市场商转型

从“搬砖”到“全链条运营”的身份重构


传统产地收购-市场销售的单一模式已经失效,当前头部商户正构建三位一体运营体系:


产地端: 自建或参股GAP基地,掌控原料话语权(如安国商户在甘肃建立黄芪种植联盟);


市场端: 保留门店作为展示与电商履约中心,同步拓展药食同源产品(如亳州商户开发茯苓茶、枸杞原浆);


终端端: 直接对接药企、连锁药店,提供基地直供+定制加工服务。某亳州商户案例显示,转型后毛利率从传统批发的8%提升至22%


07

亳州市场的革新样本

多元化生态重塑行业标杆


1.业态升级:


电商矩阵:2024年亳州中药材线上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占全国35%,形成线下展厅+直播带货+跨境电商体系;


冷链物流:投资50亿元建设智慧冷链园区,仓储容量达120万吨,实现贵细药材(如燕窝、鹿茸)全程温控;


文旅融合:打造华佗中药文化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花茶、香料等衍生产品销售增长60%


2.功能迭代:药食同源专区(覆盖200余种药食两用品种)、一品一店精准推送系统(通过大数据匹配供需)、香料市场专业化分区,使亳州从单纯交易市场升级为大健康产业综合体


08

压货商的“新机遇”

政策与市场波动中的价值捕捉

在药典标准升级(如黄曲霉毒素检测扩项)、资源管制(如诸多野生药材禁采)、气候灾害等变量下,压货商今后会聚焦五大类品种:


1.政策敏感型: 禁止采挖与捕捉品种(如野生资源)的人工替代品;


2.资源枯竭型: 养殖、种植周期长或全野生品种(如蝎子、蜈蚣、细辛、牛黄、冰球子等等品种);


3.气候影响型: 受旱涝灾害减产的品种(如党参、当归、白术、连翘、桃仁杏仁);


4.资本关注型: 易被产业资本控盘的中小品种(如猫爪草、浙贝母、元胡、山慈菇);


5.集采联动型: 纳入集采且产地供应集中的品种(如合欢皮、麦冬、百合、酸枣仁)。


09

市场专营商的生存法则

从抗拒到重构的选择


当前全国中药饮片集采中,种植基地成为投标硬门槛。部分市场商户因担忧透露货源被跳过而抗拒提供基地信息,实则陷入认知误区:


被动淘汰风险: 药企若无法获得可追溯基地信息,将转向直接与产地合作,专业市场商户面临被边缘化;


主动破局路径: 某安国专业市场商户案例显示,其通过与陇西合作社共建黄芪基地,不仅成为药企指定供应商,更通过基地+加工延伸链条,获得集采订单中的加工溢价。


建议策略: 一年内完成产地基地布局(自建/合资/签订独家收购协议),以市场服务+产地供应双角色与药企平等对话,避免被供应链淘汰。


10

结语


中药材行业正经历产地中心化、市场服务化的深刻变革。无论是政策驱动的合规化、技术赋能的溯源体系,还是业态创新的市场转型,核心逻辑均指向从粗放流通到价值创造的升级。


市场商只有在产业链重构中找到新的生态位,方能在变革中占据先机。



上一篇:五倍子产量锐减 行情大涨 后市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