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淡季真的淡!中药材的凛冬何时能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1122

                                                                                                                                                                                                                                                                                                                                                                                                                                                                                                                                                                                              

图片

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的走廊空荡寂静,堆积如山的当归箱旁,冷库管理员老张苦笑道:“三年前这里半夜排队抢货,现在?连麻雀都不愿飞进来!”

清晨六点的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本应人声鼎沸,如今却只见上千摊位空置率超三成,零星采购商的身影在堆积如山的货柜间匆匆掠过。

专营党参二十年的老李翻着三个月未更新的账本,声音沙哑:“60元抛售当归?半年前还是95元的行情!上周有夫妻囤射干亏到跳河,这市场吃人不吐骨头。”

交易大厅电子屏上,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较2023年峰值暴跌5%,定格在2136点的低位。药商们仰头盯着屏幕上的一片飘绿,眼神如同等待宣判。

一、 市场寒冬,价格集体“塌方”的残酷现实

2025年的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冰与火”的生死考验。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较2023年峰值暴跌5%,2136点的数字刺痛着每个从业者的神经。

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 “三无”困局——无行情、无热点、无趋势。这种状态如黑洞般吞噬着药市最后一丝活力。

昔日“明星”品种纷纷跌落神坛。连翘价格从270元/公斤崩至50元,跌幅超80%;猫爪草上演更惨烈的崩盘,从900元/公斤断崖式跌至150元;酸枣仁的千元神话彻底破灭,如今在460元/公斤的泥潭中挣扎。

连“大众情人”类药材也未能幸免。当归统货价跌至37-38元/公斤,天麻家种统货徘徊在120元/公斤左右。

丹参统货从去年12元/公斤跌破10元,即使持货商积极让利,货源走动依然缓慢如冰。

六月的市场数据更令人窒息:涨价品种仅60个,跌价品种却高达367个,涨跌比悬殊至1:6。单月跌幅最大达58.8%,跌幅超20%的品种数量攀升至35个。

交易市场冷清,客流惨淡。亳州一位资深药材商摇头感叹:“淡季真的淡!本该休养生息的时节,市场却陷入更深的僵局”。

二、断崖式下跌,五大“跳水冠军”的血泪教训

在中药材的暴跌潮中,五个品种的崩盘轨迹尤为惨烈,揭示了行业深层的系统性危机。

连翘的“过山车式悲剧”:作为曾经的明星品种,连翘价格曾飙升至270元/公斤,吸引全国种植面积激增至200万亩以上。随着需求萎缩,其价格崩至50元/公斤,跌幅超80%。

猫爪草的资本游戏终结:在资本推动下,猫爪草价格一度达到900元/公斤的天价。河南信阳产新仅一个月,价格断崖跌至150元,70%的跌幅让无数跟风者血本无归。

板蓝根的“滞销危机”:新疆等非道地产区疯狂扩种,导致产量激增。行情从19.5元腰斩至8元,库存积压如山,“低价难销”成为种植户的噩梦。

酸枣仁神话破灭:曾突破1000元/公斤的酸枣仁,自2023年产新后行情一泻千里。产地经营商普遍亏损,部分人仍持有高价库存,“套牢”难出货。

款冬花的“扩种苦果”:甘肃主产区受高价刺激,种植面积从4700亩激增至1.1万亩。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暴跌76%以上,种植户面临“种得越多,亏得越惨”的绝境。

这些“跳水冠军”背后,都写着同样的警示:高价刺激→盲目扩种→产能过剩→价格崩盘。

三、四大病根,揭开中药材“熊市”真相

中药材市场深陷寒冬,是多重病症并发的结果,其核心病根深植于产业链各个环节。

产能过剩已成痼疾。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2亿亩,年产量超500万吨,库存积压率达35%。

在甘肃,当归种植面积较2020年扩张2倍;云南三七库存量达8万吨,足够全国使用3年。“种得越多亏得越惨”的魔咒下,35%的库存积压率成为行业难以承受之重。

需求端遭遇三重冰封。中成药企业因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压缩原料成本,采购量锐减。西安药店客流腰斩,“涨价涨到老百姓不抓药”成为终端真实写照。

疫情后清热解毒类药材需求退潮,板蓝根、金银花风光不再。而保健品市场增速放缓,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品种受消费降级影响,销量增长乏力。

资本退潮撕去虚假繁荣。中药材市场牛市过后,外部热钱逐渐撤离,在行情好时挣到钱的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

玉林市场白豆蔻价格从39元阴跌至36.5元,丁香报价疲软维持在71.5-72元。药通网数据显示,市场资金流出量达三年峰值,昔日“富二代”炒药团消失无踪。

质量危机摧毁行业信任。市场抽检合格率不足70%,30%的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源于药材源头失控。

河南禹州市场抽检柴胡合格率为零,栀子被曝染色增重;千金药业因红花染色被罚5.7万元。当掺杂使假与低价竞争捆绑,行业陷入“越便宜越造假,越造假越便宜”的死循环。

四、两极分化,未来市场的生存法则

中药材市场的凛冬仍未结束,但行业格局已在剧变中悄然重构,两极分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优质优价时代正式到来。当标准化种植成为主流,中药材产业将迎来质变:GAP认证药材重金属含量下降85%,农药残留检出率从23%降至2%,临床不良反应率降低40%。

这些高品质药材虽然价格高出普通产品30%以上,却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10个海外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正将“中国产”升级为“全球链”。

供需重构加速劣汰。供过于求品种若种植面积不减少,价格将继续低位震荡。白术、白芍等长周期品种需到2026年才能消化过剩产能;而野生或生长周期长的品种因供给有限,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天气与政策成最大变数。多雨季节可能引发减产预期,川芎、丹皮等大宗品种产新表现将成为行情风向标。

老挝药材经勐康口岸入境,成本降30%可能重塑进口格局。而国家对中药材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使部分中小商户退出,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指数在3000点关口挣扎,市场从繁荣期转入衰退期,萧条期仍在不远处。“熬到秋天再看吧,要是大品种再跌,真得改行卖菜了!”亳州药商老王的叹息,道出了无数从业者的无奈。

中药材行业的凛冬仍在蔓延。当资本潮水退去,千年药香终将穿越周期。




上一篇:近期价格上涨和下跌的药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