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刘红卫专栏:放开药食同源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上)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1122

原创    刘红卫      跑合资讯                                                                                                                                                                                                                                                                                                                                                                                                                                                                                                                                                                                                                                                 


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药食同源理念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治病强身功效“药食同源”概念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它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核心理念,将饮食与养生、防病治病紧密相连,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这一古老而珍贵的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面对这种现状,我一直呼吁国家放宽药食同源品种限制,但效果甚微。张伯礼院士以其深厚专业知识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多次呼吁放宽药食同源品种限制,主张扩大药食同源物质范围,其观点犹如一盏明灯,为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为之点赞与喝彩刘红卫专栏:赞张伯礼院士:以睿智之见为药食同源产业破局领航》。

图片

1、2025年6月29日笔者在北京九华山庄2025年药食同源健康养生研讨会上发言



一、政策突破与产业觉醒:

药食同源的新时代机遇



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药食同源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2025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答复政协提案时明确提出,将"持续完善食药物质目录及管理举措"并推动地黄、麦冬等4种物质纳入目录 。这一政策动向标志着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科学认知进入新阶段,而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药食同源产业划定了"规范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发展路径 。

政策破冰的背后,是市场需求剧烈变革。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达9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7.4万亿元,2030年更将飙升至29.1万亿。在这场健康消费革命中,药食同源产品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潜力:2024年药食同源保健品市场规模达2650亿元,预计2027年八千亿元,阿胶养生膏等热门成分产品销售额涨幅20%人参带动的参茸滋补品市场规模达1800亿元,黄芪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张伯礼院士的判断——"药食同源产业是中医药融入现代健康产业的最佳切入点"。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国药食同源目录已历经四次扩容:2002年首批87种2019年新增6种2023年新增9种2024年新增4种,总数达106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 首次明确提出"食药物质食品"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核心内容包括扩大药食同源品种范围、强化道地原料生产监管、鼓励保健食品和中医药膳产业发展。全国两会更明确将药食同源产业列为重点扶持领域,国家卫健委计划新增20-30种药食同源物质,使目录总数扩至130 

与此同时,2025年3月发布的新版《中国药典》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为药食同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修订新增3000余项中药标准,优化了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药物质目录实现动态衔接,确保食品加工中使用的物质既合规又安全。这些政策组合拳,为药食同源产业从传统滋补向现代功能食品转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图片

2、截至2025年5月10日我国药食同源目录已历经四次扩容总数仅有106有的还有限制

图片

3、截至2025年5月10日可用于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禁用的物品名录



二、困局剖析:

政策滞后与产业创新的矛盾冲突



尽管前景广阔,药食同源产业仍深陷制度性困境。现行《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目录》1987年以来虽经六次修订,至今仅纳入106种物质(截至20255月10日),远低于日韩等国的开发水平。这种"谨慎有余、开放不足"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三大矛盾:

其一,市场需求与政策供给的失衡。 2024年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超万亿元18-35岁年轻群体占比达83.7%,但药食同源产品仅能覆盖脾胃调理、免疫增强等基础需求。以云南白药为例,其推出的"食养健康"产品线因部分原料未纳入目录,被迫采用"药品组方+食品配方"迂回策略研发周期延长30%以上。市场对个性化、精准化食养方案的迫切需求,与政策供给不足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其二,产业升级与监管机制的错位。 现行政策将药食同源产品严格限定为"传统食用习惯",导致创新空间受限。日本井藤汉方通过纳米化技术将汉方成分吸收率提升40%,其产品获美国FDA GRAS认证并畅销20余国,而我国企业若采用类似技术,需重新申报新食品原料审批周期长达2-3年。这种差异使得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2024年人参出口额仅为15亿美元,不足韩国1/3

在韩国,食药同源理念同样深入人心,且其政策支持力度更大。 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修改了可"医食共用"5个品种韩药材的农药残留许可标准及实验方法,5个品种分别为玉竹、覆盆子、山药、荏子及黑豆,其农药残留许可标准参照食品的标准及规格进行检验。目前生药中,"医食共用"韩药材中的生姜、枸杞子26个品种均为按照《食品公典》里规定的农药残留许可标准来执行的。这种灵活的管理方式,为韩国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三,资源禀赋与产业效能的错配。 我国拥有1.28万种中药材资源,但纳入目录的不足1%。以茯苓为例,其提取物在面膜、代餐粉等领域的应用年增速超40%,但因未完全放开,企业只能以"新食品原料"名义申报,限制了产业链延伸。反观日本汉方药企业通过"医疗用汉方药+一般用汉方药"双轨制,将经典方剂转化为标准化产品,津村制药一家企业汉方药市场占有率达83.2%

2025年3月25日,由21家权威机构联合起草的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实施,标准明确禁止使用马兜铃酸18种潜在风险成分,直接淘汰了20%的违规产品。数据显示,首批通过认证的企业订单量平均增长300%,而未达标企业正在面临经销商集体退货。这一标准的实施,反映了行业对规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暴露出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图片

4、目前人参还不是106种药食同源品种,与韩国相比人参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且受限



三、国际比较:

日韩经验与中国药食同源产业的差距



01

日本:FOSHU制度与产业创新的良性

循环日本作为亚洲健康产业的先行者,其药食同源市场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日本厚生省(MHW)根据一些大学以及农渔业部开展多年的有关食物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功能食品的概念,并在1991年《营养改善法》中规定了"特殊保健用食品(FOSHU)"是指根据掌握的有关食品(或食物成分)健康关系的知识,预期该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并经批准允许在标签声明人体摄入后可产生保健作用一类食品

FOSHU制度的特点在于:

1. 食品中的某种成分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

2. 食品中致敏物质已被去除

3. 无论是添加功效成分,还是去除致敏物质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4. 由此引发的各种产品特殊功效宣称都是经过审批的;

5. 产品不应有健康和卫生的危险。

MHW引入FOSHU概念的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具有健康益处食品,而这种健康益处的宣称是基于完善、科学研究数据,需经过FOSHU咨询组与MHW共同批准的。它区别于简单的维生素矿物质强化食品,也不同于以片剂胶囊形式出售,目的在于保证某些营养素摄入量膳食补充剂

日本FOSHU制度与中国的药食同源管理有显著差异。在日本FOSHU审批过程很有特色,它是企业协会政府联合进行的,分为两个阶段非管理部门的审批与管理部门的官方审批 。首先由日本健康食品协会(JHFA)提出初审意见,然后由MHWFOSHU评审委员会负责最终评审,整个过程一般为一年

这种制度设计的优势在于:

1.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增强了产业创新动力

2. 审批流程透明企业可预期性强

3. 产品创新空间大,促进了产业多元化发展

日本FOSHU制度的支持下,日本津村药业等企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药企向"药食同源"与保健品的战略转型。日本政府在2017年发布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强化法》明确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广营养强化食品目标,为药食同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法律环境

02

韩国: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食药管理体系

韩国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其药食同源理念与实践同样源远流长。韩国食疗文化来源于中国,最初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中国食疗文化的深切影响。但韩国经过长时间的吸收与借鉴后,结合自身国情与民族的需要,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

韩国的药食同源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法规体系完善:韩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药同源法规体系,包括人参产业法》等专门法律。韩国1899年建立了韩国人参公社,1908年制订并颁布了高丽参专卖法》,确立了高丽参为国家制定专卖项目。


2. 标准科学灵活: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对"医食共用"韩药材采用灵活的标准管理。例如,2008年5月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修改了可"医食共用"的5个品种韩药材的农药残留许可标准及实验方法,5个品种分别为玉竹、覆盆子、山药、荏子黑豆,其农药残留许可标准参照食品的标准及规格进行检验 。

3. 产业支持力度大:韩国政府对药食同源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例如,韩国农村振兴厅促进推动主要药用植物GAP(农产品优秀管理制度)栽培标准的实施,药用植物GAP栽培自2006年开始实施,至2015年为止,已扩大到60个品种

4. 国际市场拓展成功:韩国高丽参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韩国自产的人参90%以上是作为食品消费的,从中国进口的人参初加工原料也是作为开发食品使用的,其开发人参食品有十几大类数百种,包括饮料、饼干、糖、茶、果酱、方便面

03

中国与日韩药食同源管理的对比与启示

通过对比中国日韩两国的药食同源管理体系,可以发现以下差异:

1. 目录管理机制:

中国:采用"正面清单"管理,目录更新周期长,目前仅106

日本:采用FOSHU认证制度,企业可通过科学验证申请功能声称

韩国:既有专门法律支持(如人参产业法》),又有灵活的标准体系。

2. 审批流程效率:

中国:审批流程复杂企业合规成本高

日本:两阶段审批企业参与度高流程相对透明 

韩国:标准明确,流程简化,效率较高 

3. 产业创新空间:

中国:创新受限企业多采用"药品组方+食品配方"迂回策略

日本:创新空间大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

韩国:传统现代融合产品多元化程度高 

4. 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参出口额仅为15亿美元,不足韩国1/3

日本:津村制药汉方药市场占有率达83.2%

韩国:高丽参国际市场认可度高,产品附加值高 

这些对比给我们的启示是:

1. 建立更加灵活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政策响应速度

2. 借鉴日本FOSHU制度经验,建立基于科学验证功能声称制度

3. 学习韩国产业支持模式,加强对药食同源原料种植、加工标准化管理

4. 促进传统智慧现代科技融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国际竞争力

图片

6、枸杞是我国出口创汇的1名2024年出口量13358.8吨创汇8969.4万美元

本篇文章,我们探讨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政策突破与产业觉醒:药食同源的新时代机遇,二、困局剖析:政策滞后与产业创新的矛盾冲突,三、国际比较:日韩经验与中国药食同源产业的差距。下篇文章,我们将探讨 四、破局之道:构建药食同源产业新生态,五、未来展望:从政策松绑到产业引领,结论与呼吁,敬请关注!

注明:文章所涉资料由本人收集整理,部分源于网络。资料与数据可能不准确、不全面或者与现实不符,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权威资料和数据,还请业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针对第三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红卫  

2025年7月5日


作者介绍



刘红卫  现年70岁,中共党员、退休干部。

中药材信息的先驱者、天地网核心创始人,全国中药材资源、市场信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资深专家

曾任河南省三门峡药材站经理、书记,成都天地网党支部书记、专家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药材工作40余年,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考察过200余种药材道地产地。几十年来先后在全国中医药杂志、报刊、网刊、网络上发表过近400万字的专业文稿。

刘红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四部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商务部《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的主要起草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起草人之一,《中药材信息监测与技术服务手册》《中药材流通行业人才培训教材》《200种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等级标准流》的主要编委之一。

现社会兼职:

跑合网特聘顾问,

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智库首席专家,

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委员会资深专家、专家组副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特邀讲师,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常委。


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跑合网公益分享仅供参考。


上一篇:202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10个新品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