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蚂蚁丸
药物组成:蚂蚁30g,何首乌30g,熟地黄30g,人参30g,五味子30g。
功效:补肾健脾,壮筋骨,益气血。
主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上药碾碎过筛,以水调和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乌头通痹汤
药物组成:制乌头(先煎)9g,黄芪15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15g,地龙15g,青风藤15g,钻地风15g,僵蚕15g,乌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功效: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为末,每服6g,白汤下。
4.白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用血竭、硫黄末各30g,每次温酒服3g。
5.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没药15g,虎胫骨(酥炙为末)90g。每服6g,温酒调下。
6.黄芪桂枝青藤汤
药物组成:黄芪60~120克、桂枝 15~30克、白芍30~60克、青风藤30~45克、鸡血藤 15~30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枣 5~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通阳蠲痹。主治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的虚痹。方以扶正治本为主。凡肢体关节酸痛或麻木,每遇劳累、气候寒冷、潮湿等则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无力者,皆可应用。属实证、热证、肝阳上亢、阴虚之旺者,禁用。风邪偏盛,呈游走性疼痛者,加海风藤20~30克;湿邪偏盛,肢体沉困下肢为甚者,白芍用量不宜超过30克,去甘草,加萆薢15~30克、获苓15~30克;寒邪偏盛,冷痛明显,局部欠温,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者,重用挂枝,加川乌、草乌各9克,或加细辛3~6克。
7.清痹汤
药物组成:忍冬藤6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21克、络石藤18克、青风藤30克、老鹤草30克、丹参20克、香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类风湿邪实候热证。证见关节疼痛,扪之发热,甚则红肿热痛,遇热痛增,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风热表证加连翘、葛根;气分热胜加生石膏、知母;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元参;湿热胜加防己、白花蛇舌草;伤阴加生地、石斛。
8.化瘀通痹汤
方药组成:当归18克、丹参3 0克、 鸡血藤21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 元胡 12克、香附12克、透骨草 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主治类风湿瘀血候。证见局部有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皮色紧暗,或顽痹不愈,或关节畸形,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偏寒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偏热加败酱草、丹皮;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首乌、生地,关节畸形加炒山甲、乌蛇、全虫、马钱子等。
9.二草二皮汤(外用方)
方药组成:仲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五加皮60克、海桐皮60克,水煎外洗患处,适用于成人膝、肘及手足关节的熏洗。每日熏洗1~2次,1次30~60分钟。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者;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多配合按摩、牵引)。局部冷痛、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克;肿胀甚,按之濡,肢体沉困者加萆薢、防己各30~60克;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桅子各30~60克;刺痛,皮色紫暗者加苏木、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克;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肌萎或关节有响声者加木瓜、灵仙、老鹳草各60~90克。以上用量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10.验方一
组成 鸡血藤18~24克 生地18~30克 防风9克 乳香9克 益母草12~18克 白芍15~18克 秦艽9克 没药9克 威灵仙12克 独活9克 防己12克
功用 散风除湿,补血行气。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加减 肿胀明显者,减少生地用量,酌加化痰之品,如胆南星,白芥子等。服药后胃有不适感或恶心者,去没药。
按语 连服5~10剂,大部分病人关节疼痛症状可缓解。血沉高者,类风湿因子检查阳性者,继续服用,也能正常。月经期及妊娠期酌用。
11.验方二
组成 麻黄10克 生石膏30克 生地30克 玄参20克 独活10克 桑枝15克 伸筋草15克 秦艽15克 防己15克 白术15克 茯苓30克 威灵仙15克 甘草10克
功用 养阴清热,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湿热痹、郁热伤阴型。症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自觉热感,触之亦热。或伴发热,汗出觉粘,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渴喜饮。舌质红或降红,苔黄腻,或黄腻少津,或黄腻而干燥。脉象滑数,或浮滑数。
加减 热重者,重用生地、玄参至60~90克;关节疼痛剧烈而屈伸不利者,宜加灸川乌、灸黄芪、杭芍;关节肿胀、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者,宜加海枫藤10克,或加金蜈蚣3条,全蝎10个,亦可用蕲蛇加强祛风之力;关节漫肿而痛,肢酸困沉重,麻木不仁,或伴发热,日哺所剧,或筋脉拘急不可屈伸者,系湿邪偏盛,加苡仁30~60克、泽泻;兼有恶风自汗者,系卫阳不固,表气已虚,宜去麻黄,加黄芪30克,防己15克。脾胃虚弱或寒滞胃脘,常感胃脘疼痛者,无近期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加胡芦巴、毕澄茄,或加良姜、毕拨;食欲不振者,可加神曲、谷芽消食健胃;女性冲任素虚,原有经期不调,或月经过少者,或服药后有经闭反应者,可酌加红花或血竭,或再加淫羊藿、菟丝子、鹿衔草等。
12、热邪迫络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遇暖加重,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能屈伸,日轻夜重,口渴烦闷,舌质红,苔黄燥,脉数小滑。
【治法】清热通络
【方药】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0克,炙甘草10克,桑枝30克,丹参15克,络石藤20克,忍冬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忌食辛辣之品
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人体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石膏偏清解,知母偏清润,二药清凉苦寒,以刹其火焰之势;粳米气寒,配知母养阴液;桑枝性平,络石藤苦寒、忍冬藤甘寒,三药合用能通络清热舒筋,利关节;白花蛇舌草苦寒,清热解毒;丹参苦、微寒,除烦凉血,补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清热毒通经络,热去络通,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13、风热湿浸
【症状】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局部有灼热感,伴有发热、恶风、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透表清热,化湿通络
【方药】麻黄5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防风10克,桂枝5克,赤芍10克,忍冬藤30克,生姜3克,生甘草3克,羌活15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慎起居
风热湿邪侵入,湿热交阻,留注关节而发病。麻黄祛风,赤小豆利湿,连翘清热,三药相配伍,解表清热利湿;防风、羌活祛风发表,胜湿通痹,再配桂枝舒筋通阳和络,忍冬藤清热解毒,清除经络间之风热从而止痛。全方祛风清热以解表,利湿和络以通痹。
14、脾肾阳虚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肌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驼背,腰膝酸软,尿多便痛,舌淡,脉沉弱。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附子6克,公丁香4克,桂枝4克,干姜6克,生姜3片,羌活6克,独活6克,陈皮6克,苍术9克,白术9克,红枣5枚,党参9克,牛膝9克,苏叶6克,苏梗6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痹证日久不愈,导致脾肾阳虚,表卫不固,易感外邪。附子、生姜温经散寒;党参、白术、苍术、干姜益气温中健脾;公丁香入脾胃温中焦,入肾经温下焦助肾阳;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温经通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苏叶、苏梗、羌活、独活祛风湿,疏通开痹,全方标本兼顾,扶正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