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市场持续低迷,但部分品种因天气、工值、野生资源枯竭等因素,正悄然酝酿涨价动能。
2025年下半年,中药材市场在整体"熊市"中暗流涌动。一方面,综合200指数较2023年高点暴跌超60%,多数品种因前期盲目扩产而陷入"产能海啸"。
另一方面,极端天气频发、人工成本攀升和野生资源枯竭等因素,正推动部分品种走向结构性紧缺。车前草、茵陈、沙苑子等品种已显露出供应紧张迹象,价格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01 市场整体承压,结构性机会显现
中药材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价格指数数据显示,从2023年7月的3587.88点暴跌至2025年7月的1395.67点,两年间跌幅超过60%。
监测数据显示,取样的200个大宗中药材品种中,跌价品种达129个,占比64.5%。这种大面积亏损现象在中药材市场开放以来实属罕见。
市场疲软主要源于三重压力:宏观经济环境下终端需求显著萎缩;前两年高价刺激下种植规模快速扩张;前期高价库存尚未完全消化。
然而市场并非全盘皆墨,结构性机会仍在孕育。野生资源型、暑湿刚需型品种因天气等因素呈现上涨势头,与家种产新撞期类、库存高压品种形成鲜明对比。
02 车前草:干旱减产与需求激增双驱动
车前草成为近期市场的一匹"黑马"。2025年7月,车前草全检货价格达11-12元/公斤,月涨幅超30%,四川达州统货涨至7.5元/公斤。
价格上涨核心驱动
四川、湖南等主产区受持续干旱影响,野生资源采收量锐减30%以上。与此同时,夏季清热类药材需求激增,药厂批量采购加剧了供需矛盾。
车前草作为清热利湿的传统药材,夏季是其传统用药旺季。2025年夏季异常高温天气进一步推高了市场需求,特别是黄淮地区高温推高了暑湿类药材需求。
后市预判与风险
预计三季度车前草价格仍将保持坚挺。野生资源枯竭趋势难以逆转,人工采收成本持续攀升,这些因素将为价格提供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车前草价格已处于相对高位,后续涨幅可能受限。商户可关注"全检与非全检"规格价差机会,但需警惕天气变化对野生资源采收的影响。
03 茵陈:工值壁垒构筑价格底部
茵陈呈现"优质优价,刚需支撑"的特点。目前合格货(含量1.2)价格涨至10元,但陈货(含量低)难以跟涨。
价格支撑逻辑
茵陈价格抗跌的核心原因在于"工值壁垒"。采收依赖人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产量连年下降30%-50%。
人工采收成本占售价高达60%,这种刚性成本为茵陈价格形成了坚实底部。随着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合格优质货源的稀缺性将进一步凸显。
茵陈是护肝片等中成药的原料药,药用刚需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市场整体低迷,合格茵陈的需求仍能得到保障,为价格提供支撑。
未来走势分析
茵陈后市价格可能再涨20%。野生资源枯竭与人工成本攀升的趋势不可逆转,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凸显。
需要注意的是,茵陈市场存在明显分化。合格货(含量1.2)与普通陈货价差可能进一步拉大,采购时需格外关注质量指标。
04 沙苑子:天气市与资本市的博弈
沙苑子近期行情止落转稳,但市场分化明显。亳州市场新货要价在55元左右;包含量陈货供应量不大,多要价在180-200元之间不等。
价格波动根源
沙苑子价格波动主要受天气因素和资本炒作影响。陕西主产区暴雨致80%以上面积受灾,库存见底,推动价格走高。
资本炒作也是重要推手。2024年水灾减产及资本炒作曾推动沙苑子价格飙升至150-160元/公斤,但新货含量难达标,伪品冲击加剧。
沙苑子生产已严重过剩,但产地高度集中(陕西占全国80%),使其容易受到局部天气灾害影响。
后市风险与机会
沙苑子生长周期短(1年),但灾后产能恢复需时间。若需求持续(如药企备货),价格可能突破100元;若新种顺利,四季度可能回落。
需要注意的是,沙苑子"真正的低价并未来到。过早抄底存在套牢风险"。陈货因含量达标需求,跌幅有限(约100元),但新货面临较大压力。
05 供需格局逆转,三大因素助推紧缺
2025年中药材市场供需形势发生显著变化。根据监控,384个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总产量约为580万吨左右,但市场需求总量约为500万吨,整体呈现供大于求。
然而部分品种正走向紧缺,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
极端天气频发:2025年夏季,四川、湖南等地的持续干旱导致车前草等野生资源采收量锐减。陕西主产区暴雨则导致沙苑子大面积受灾。
人工成本持续攀升:茵陈采收依赖人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产量连年下降。荆芥穗人工剪穗费达6-8元/公斤,占售价高达50%。
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野生茵陈资源日益枯竭。鹿茸草统货坚守230元高位,也因野生资源枯竭,持货商惜售情绪浓厚。
06 采购策略调整,应对市场分化
面对市场分化格局,采购策略需针对性调整。商户应"避大宗、抓小品",利用规格价差套利,并密切关注海南封关对进口香料的影响。
品类差异化策略
对于野生资源型品种(如车前草、鹿茸草),重点关注合格货源与质量指标,优先安排采购计划,适当建立库存。
对于工值壁垒型品种(如茵陈、荆芥穗),理解人工成本占售价比例,接受合理价格区间,建立稳定供应渠道。
对于天气敏感型品种(如沙苑子),密切关注产区天气变化,但警惕资本炒作风险,避免盲目追高。
采购时机把握
三季度是关键时间窗口。车前草等暑湿刚需型品种需求旺盛。沙苑子等品种产新情况将逐步明朗。
建议商户密切关注8-9月天气变化,特别是暴雨对根茎类药材的影响。同时关注饮片有效期管理新规实施对终端补库的影响。
07 中长期趋势:价值重构与质量升级
中药材行业正经历从"赌行情"到"控质量"的转变。国务院发布《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质量升级方向。
道地药材与品牌建设开始收获溢价。例如,新化黄精走进大湾区推介会成功签约6.8亿元购销协议,涵盖医药流通、健康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
符合GAP标准的道地药材将在集采联采、中药溯源、新药典标准推动下价格坚挺向好。政策层面正积极推进中药材GAP与追溯体系,从源头把控质量。
数字化与科技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真正的赢家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布局能力。
08 产业应对策略:从源头到终端全链路布局
面对下半年部分药材可能紧缺的局面,产业各环节需协同应对:
种植端:转向道地药材与品质升级,避免盲目扩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不同品种的产能,切莫急功近利。
经营端:拥抱数字化与科技创新,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关注中药饮片保质期和中药材溯源等新规要求,适应行业进一步规范的趋势。
采购端:紧盯产区与规格差异,优先选择需求刚性或品质壁垒高的品种布局。利用规格价差(如车前草全检vs非全检)套利。
资金配置:短线紧盯减产缺口品种(如沙苑子、茵陈);中线规避政策风险品种(如麦冬、胡椒);长线押注技术突破品种(如五倍子)。
09 风险预警:这些品种仍需谨慎
在关注可能紧缺品种的同时,也需警惕供过于求品种的风险:
家种大宗品:如木香云南扩种致产能过剩,统货跌至20元;款冬花甘肃产区种植面积增30%,药厂货回落至90元。
产能严重过剩品种:如猫爪草、紫苑因2020-2023年高价刺激盲目扩种30%以上,叠加种植技术提升(亩产增20-30%),形成"产能海啸"。
政策敏感品种:如麦冬、胡椒受集采和关税影响,上行空间有限。2025年新药典对麦冬等多效唑残留检测趋严,抑制药企采购意愿。
易受替代品冲击品种:如枳实需警惕越南低价货(25元)冲击。甘肃沙苑子扩种也可能逆转涨势。
10 未来展望:寒冬中孕育新生机
中药材行业素来有"涨三年、跌三年、不涨不跌又三年"的周期律。当前市场正应验这一规律,但此轮熊市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
行情出现理性回归也并非完全是坏事,能够促使部分中药材价格因投机炒作带来的价格泡沫消融,让过于亢奋的中药材产能扩张恢复冷静。
黑暗中的市场,总有人提前看见曙光。那些符合GAP标准的道地药材,将在集采联采、中药溯源推动下价格坚挺向好。
药食同源品种展现韧性。牛蒡市场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灵芝产业同样前景广阔,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92亿美元,中国市场占58%,约380亿元。
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车前草、茵陈、沙苑子等品种的潜在紧缺,反映了市场从普涨普跌到结构性分化的新特征。
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将是那些坚持道地药材、质量可控、数字化管理的企业和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