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600万吨中药材“压垮”市场!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1233

图片

中药材仓库堆满滞销药材,昔日“金疙瘩”沦为烫手山芋,药商望着满仓贬值货物,账面财富蒸发得让人发抖。

2025年的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刺骨寒冬。

“去年囤了200万的沙苑子,现在只值20万,一天跌掉一辆车。”安徽亳州的药商老李面对堆积如山的库存,苦笑着摇头。

仓库外,冷库告急的新闻不断刷屏:四川商家为回笼资金,将药材违规抵押融资;安徽亳州某冷库因电路老化起火,上千吨药材化为灰烬。

而在新疆库尔勒的田间,种植户王老汉把一筐筐板蓝根倒进沟渠。“采收价连工钱都不够!种得越多,亏得越惨。”他身后的仓库里,积压的药材已堆到房梁。

一、暴跌惊魂,药材市场遭遇“断崖式塌方”

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指数从3600点高位跌破3000点,宣告了“非理性繁荣”的终结。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连续下滑,市场呈现“7跌5持平”的颓势,单日波动最大达0.19%,呈现连续变速下滑。

多款明星品种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

紫菀从100元/公斤跌至15元,跌幅85%,成“最惨烈”品种;

款冬花从800元高位暴跌至150元,囤货商血本无归;

白术从“金术”神坛跌落,价格从180元腰斩至60元,种植户直呼“种了个寂寞”;

猫爪草在资本炒作下曾飙至900元,产新仅一个月就暴跌至150元,现在更是在60左右运行。

“一天一个价,越抛越亏。”河南禹州的连翘经销商张老板仓库里积压着50吨货物。这个曾被资本热捧的明星品种,已从270元/公斤跌至50元,跌幅超80%。

二、三大祸因,600万吨库存压垮市场

产能海啸席卷。前两年高价刺激下的盲目扩种正结出苦果:2024年常用药材产能突破500万吨,2025年预计达600万吨,过剩率高达40%。非道地产区“野蛮生长”,新疆种板蓝根、河北扩产半夏,导致品质下降与供应过剩并存。

资本“割肉离场”。曾经推高价格的游资如今恐慌性抛售。酸枣仁价格从千元神话跌回“白菜价”,杠杆资金被迫平仓加剧市场踩踏。“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接棒的都成了冤大头。”亳州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叹息道。

政策重拳“挤泡沫”。新版《中国药典》提高质量标准,劣质药材遭淘汰;中成药集采、饮片联采压低药企采购价,平均降幅68.98%。九芝堂等企业的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和阿胶块销售下滑,占公司利润下滑原因的80%以上。

三、冷库危机,价格暴跌引爆“次生灾害”

随着资本退潮,中药材仓储乱象集中爆发。

亳州某冷库因电路老化引发火灾,上千吨药材化为灰烬;四川荷花池市场曝出库存药材违规抵押融资,引发连锁债务纠纷。这些事故背后,是供需错配引发的恶性循环。

2023年价格暴涨期间,亳州冷库租金飙升,吸引外行资本疯狂建库。如今价格回落,囤货商急于抛售却遭遇流动性危机,大量药材积压导致冷库管理混乱。

“现在冷库比药材还多。”一位河北仓储商透露,部分冷库为填满仓位,甚至接受变质药材存储,进一步加剧质量风险。

四、市场众生相,抄底、逃离与观望的抉择

面对“地板价”,市场心态剧烈分化:

逃离派:中小药商资金链紧绷。泽泻陈货积压,报价仅13.5元/公斤;板蓝根东北药厂货跌至7元,甘肃货7.2元。“不抛就等死”成为这些商户的共识。

抄底派:部分资金瞄准超跌品种。八角因干旱涨价、青葙子因货源紧张逆势上涨。“跌出来的空间,就是涨回去的利润。”一位浙江投资客在亳州市场扫货时如此说道。

观望派:多数药企采购节奏放缓。云南白药等企业转向自建种植基地,锁定成本波动风险。“等价格再探底”成为采购部门的口头禅。

五、产业链阵痛,从药农到药企的生存之战

种植端血本无归。湖北罗田天麻种植户老周算了一笔账:每亩种植成本超万元,如今收购价仅120元/公斤,每卖一亩倒亏3000元。甘肃款冬花种植户更惨,价格暴跌76%后,“白干一年还倒贴贷款利息”。

经销商深陷“套牢困局”。酸枣仁产地经营户普遍亏损,部分人仍持有高价库存,出货无门。亳州市场里,猫爪草水洗货已跌至75-80元,但“有价无市,想割肉都没人接盘”。

药企遭遇成本倒挂。原料价格暴跌导致集采订单成本倒挂,部分企业被迫断供。“高价时抢原料,低价时交货,怎么算都是亏。”一位中成药企业采购经理苦笑。

六、破局之道,政策与市场协同突围

政策组合拳发力。国务院出台《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严打囤积炒作,推动“优质优价”。工信部计划到2025年建成20个数智化中药生产线,通过大数据监测供需变化。

种植端转向高潜力品种。专家建议规避党参、当归等过剩品类,转向三类机会品种:

稀缺型:防己、软紫草、黄精(野生资源枯竭);

药食两用型:桔梗、茯苓(需求稳定);

政策扶持型:丹参、黄芩(GAP基地认证优先)。

采购端把握窗口期。7-8月淡季可锁定白术、白芍产地直采(亳州达标货70元左右);9月关注五倍子、柏子仁等减产品种。“低仓位、快周转是当下生存法则。”亳州采购商陈先生总结道。

七、未来已来,寒冬中的产业重生

短期看,市场仍将震荡探底。白术、白芍等长周期品种需到2026年才能消化过剩产能;防己、黄柏等稀缺资源或提前触底反弹。康美指数分析师预测,9月可能现弱反弹,但受制于高库存,力度有限。

长期而言,行业正经历价值重构。传统集贸模式式微,云南白药等头部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区块链溯源”重构供应链;“智慧中药房”试点推动需求端升级。

“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与产业升级同频的认知迭代。”有资深行业人士指出,从信息差盈利转向服务型增值,从集贸交易转向数字化供应链枢纽,已成必然选择。

市场的残酷淘洗从未停止,但总有人在裂缝中播下种子。正如亳州药商老李清仓沙苑子后,把最后资金投向药食两用的桔梗基地:“涨跌十年一轮回,只有土地不骗人。”


上一篇:河北安国太子参产新考察

下一篇:这几个产地药材价格又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