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咚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产业研究员)
一、政策背景:“无保质期”的时代终结
2023年7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中药饮片标签管理作出明确要求,提出标签内容应当标注保质期等。《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保质期的标注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与《规定》配套制定的《中药饮片标签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确定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于2024年7月28日发布,进一步指导饮片生产企业开展相关工作。
《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及其配套文件中关于保质期标注的相关要求:
保质期的标注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相关施行日之前使用原有的包装、标签生产上市的中药饮片,可以继续销售、流通至使用完为止。
保质期是在标明的贮藏条件下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期限,起算时间应为中药饮片的生产日期,而非包装或分装日期。
保质期可按照推算日期(如“保质期至XXXX年XX月XX日”)或固定时间(如“24个月”或“2年”)两种方式标注。
特殊品种如传统需陈化使用的饮片、矿物类饮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
保质期的研究与标注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负责,企业需对所标注保质期内产品的质量承担法律责任。
保质期的设置需综合考虑药材特性、炮制方式、包装材料、贮藏条件、运输方式、留样数据等因素,体现“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原则。
这一制度的全面落地,意味着我国中药饮片管理将从过去的经验式管理正式迈入“全过程质量可追溯、保质期制度化”的新时代,标志着中药饮片行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的重大跃升。
二、中药饮片为何必须明确“保质期”?
从科学和药理学角度看,中药饮片的有效性依赖于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这与贮藏时间、环境湿度、温度、光照、包装方式等密切相关:
有效成分衰减:如挥发油类、黄酮类、皂苷类成分常随时间挥发或降解;
霉变风险:如甘草、茯苓、炒麦芽等高糖或淀粉类饮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吸湿、长虫、霉变;
污染积累:贮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农残富集;
煎煮效果下降:陈旧饮片汤色、口感、功效均会明显衰退,影响疗效判断。
因此,设定明确的保质期,并严格遵守贮藏条件,是确保中药饮片疗效、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基础。
三、制度设计:如何确定中药饮片的保质期?
不同于西药《药品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的强标准化路径,《规定》强调“科学评估、分类管理”,主要依据以下维度:
品种属性:依据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类别(如挥发油类、蛋白类、矿物类等)设定不同贮藏年限;
炮制工艺:不同的炮制方式(如炒、炙、煅)对稳定性影响不同;
包装形式:真空包装、冷藏贮藏、避光包装等可显著延长保质期;
贮藏条件:是否具备温湿度控制、防虫、防霉能力;
科学验证数据:需开展加速试验、长期贮藏研究、微生物及理化指标监测等系统性验证。
目前市场上主流中药饮片的保质期普遍设定为18至36个月,少数特殊品种(如阿胶珠、山楂炭等)可能为6至12个月,体现了风险等级管理思路。
四、对产业链的深远影响
1. 生产端压力上升
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稳定性研究和包装升级;
存货需进行有效期管理,防止“堆积变废”;
倒逼企业优化原料采购计划和库存周转效率;
需完善产品留样、跟踪评估和文档归档制度。
2. 流通端全面数字化转型
批次管理、追溯系统、到期预警系统需同步建立;
第三方代煎代配中心、B2B药品平台、传统中药商号等需进行信息系统升级;
零售药房、诊所需建立库存到期处置机制,防止过期饮片进入临床环节。
3. 临床端的用药安全更有保障
处方药材效力一致性更高,有利于精准辨证施治;
降低药效失衡造成误诊风险;
为未来构建“方药同溯”平台与智能配方系统打下基础。
五、仍需补课的“系统工程”
尽管《规定》为行业划定了“红线”,但其全面落地还需多个维度的补强:
基准物质与一致性评价体系缺失:当前大多数饮片仍缺乏以活性成分为核心的系统性质量评价工具,保质期设置的科学性仍有待提升;
中小企业合规能力不足:缺乏稳定性研究能力与检测平台,或将导致部分品种退出或出现质量管理短板;
监管与执行尚待统一:地方药监、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协同推进,防止“执行悬空”或标准走样;
公共服务平台缺位:目前尚缺全国性的饮片稳定性数据共享平台和风险分级评估数据库。
六、以“保质期”为起点,中药饮片现代化任重道远
中药饮片“标注保质期”,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问题,而是一次中药行业从传统向现代、从经验向科学的深层变革。它不仅提升了患者用药安全,也重塑了中药饮片生产流通逻辑,是推动整个中医药产业质量升级的重要抓手。
未来,唯有以更高标准推动中药饮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以“基准物质”为核心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体系,强化“数字化+标准化”的平台治理能力,中药饮片才能真正承担起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药饮片保质期制度的落地,与中成药领域“3.1类创新中药”政策遥相呼应,代表着中医药产业链正在从“模糊传统”迈向“可验证科学”。
无论是中药饮片的稳定性研究,还是中成药基于经典名方的现代化转化,未来均需以“中药基准物质+活性成分+溯源控制”为核心技术支撑,形成贯穿“种-采-制-用”的质量闭环。这也正是中医药实现现代科学话语权,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
真正的中医,必须以真正可控的药材为基础。
中药饮片进入“保质时代”,是中医药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主动“断舍离”——告别模糊,拥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