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疗癌症吗?
之前发布了一篇关于中药治疗癌症的文章,颇有一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那么接下来我就重点写一写中医是如何治疗肿瘤疾病的。
有人说中医治癌、治疗肿瘤纯属瞎掰,因为中医学当中并没有癌症一说。之所以能这么说,那其实就是不懂中医学,不然按照这样的逻辑,其实中医学范畴中也没有感冒这个词,如此说来感冒了只能吃西药,因为中医学当中并没有论治感冒的篇幅。况且,谁告诉你中医学中没有癌这个病名?
的确,中医的证名和西医的病名很多都不是统一的,并不能简单的进行概念互换。就好比我们可以说西医的甲状腺癌和中医的瘿瘤类似,因为两种医学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不同的,中西医本就不是一个体系,西医以相应的检查进行判断来确定疾病,中医以四诊以及各种手段来辨证,最终确定证型,因此即便同为瘿瘤也治法各异,同为一证,不同医师方药各异。
癌症依然遵循辨证论治,没有不能治一说。但是任何疾病都没有100%治愈一说,对于一个高龄老人,一场感冒可能就会夺去他的生命,那你能说医学无法治愈感冒吗?每个人病因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脾气性格不同,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一个癌症患者在遇到一名良医的情况下能够治疗到什么程度,而不是只依赖医学。
中医治疗肿瘤疾病源流浅述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刻有“瘤”字,2000多年前的《周礼》当中更是载有专治肿瘤的医生,当时称作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灵枢·水胀篇》“肠覃何如?岐伯曰:...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
汉代的华佗《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因为五脏六腑蓄毒导致的,不仅仅是营卫之气壅塞而引起。
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凡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症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自我发现肿瘤生成之时,多数已经是非常大了,也就是属于晚期了,最后人也极其虚衰了,肿瘤也成了恶病质,人柔弱不堪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门别类的记叙了许多肿瘤疾病的症状,如癥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缓疽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又将瘤分为瘿瘤、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并载有相应方剂五十余首。方中突出了虫类药、剧毒药、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载有针灸治疗肿瘤的具体方法。王焘的《外台秘要》也载有许多治瘤方药。
金元时代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即便治疗肿瘤,也强调胃气的重要性。张子和认为病之所生,乃邪气所致,主张汗、吐、下三法治疗肿瘤。朱丹溪则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了治疗肿瘤养阴的思想,并强调了“痰”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到了明代开始用“癌”来统称乳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癌”是由“喦”(音同岩)字演变而来。申斗垣《外科启玄》中有“论癌发”记叙,对癌症的发生、发展、预后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明代张介宾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攻、消、散、补。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非药力所能至,宜用阿明魏膏、琥珀膏、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针灸加药膏的方法也的确复合某些肿瘤疾病的一些特殊情况。
《本草纲目》中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和方剂。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又出现了大量治疗肿瘤疾病的方药。
中医学当中称脂肪瘤为脂瘤,海绵状血管瘤为血瘤,甲状腺瘤成为气瘿或瘿瘤,良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瘤称为乳核。噎膈包含食管或贲门梗阻,反胃包含胃窦或幽门梗阻。茧唇相当于唇癌,舌菌相当于舌癌,乳喦相当于乳癌,失荣类似于恶性肿瘤发病期人的状态或相当于恶性淋巴瘤或转移癌。石疽类似恶性淋巴癌或淋巴结转移癌。翻花痔又名锁肛痔,类似肛管癌。
交肠,意指妇女小便出大便,此为子宫癌晚期,癌瘤前后溃烂,大便可从前阴或尿路排出;。翻花疮类似皮肤癌,根据各典籍描述,翻花疮的特城具有易溃疡、易出血的特点,很符合皮肤癌的特征。
所以说,多看看书,懂不懂另当别论,但别在张口就来,说中医不懂治癌,太无知。
膀胱癌中医论治
现代医学对膀胱癌的病因认识还比较迷糊,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目前认为膀胱的发生与长期接触芳香类物质、长期吸烟、膀胱粘膜长期受到刺激、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以及厨房油烟有密切关联。膀胱癌长期吸烟者的患者中尿中色氨酸含量极高。
膀胱癌治疗在中医学中属于“尿血”“溺血”“血淋”范畴。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因此肾虚是膀胱癌发病的主因之一。肾气不利,浊阴不降,小便不通或失常,气滞血瘀、邪气内停,久瘀成瘤,导致膀胱癌发生。
清代名医徐灵胎有“用药如用兵论”,因此想要战胜疾病,确实应当讲究策略,设计好攻补的策略。
具体在膀胱癌的治疗上则是补脏器气血之不足,尤其是肾,又要消除脏腑积聚之邪,尤其是膀胱,要尽量消除膀胱所结聚之瘤,比如膀胱上皮细胞肿瘤等。
膀胱中的瘤,会有坏死、出血的恶性病变。由于膀胱中有尿液,在肿瘤出血期间有极大的感染风险。尿液中除了血液,还会有血块,导致尿痛。
瘤体坏死的时候,尿液中会有腐肉样物质排出。一旦有血块、血液排出,提示膀胱中的肿瘤其实已经不小了,而且还出现了破溃。腐肉排出,提示膀胱体正在不同程度的走向腐烂,恶病质不断扩大。血块和腐肉都具有阻塞尿路的风险,造成尿痛、尿不尽、尿闭。一旦发生小便不自主外流,或滴答外流,则提示肾气欲败,有衰脱或气化失能的肾衰竭、尿毒症之变。
因此,止血以保血再间接保气,气血为人生之根本,此为“守”。利水,则畅通水道,防止气化不利,水道失常,此为“疏”。散瘀活血破血消瘤,防止瘤体持续扩张,化腐生新,此为攻。补益气血,补脾胃,为活血甚至破血消积消瘤提供基础,补益肾气,滋阴补阳,以从根本直接增强抗病邪能力,以期能经受肿瘤所累。
“守”、“疏”、“攻”、“补”,此谓之“用药如用兵”。在下面具体几个方药中都有体现。治疗癌症不要总想着秘方、神药,辨证论治,方证相对,是中医治病的不二法门。
1.症见尿血、排尿困难、末端尿痛、腰痛、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属热证,下焦之热入血分,损伤阴洛,瘤体出血血块经过尿路而痛。治以补脾肾、补气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化瘀缩瘤。
生地30 鸡血藤40 大红藤24 忍冬藤24 败酱草40 丹皮15 赤芍药24 炙甘草5 怀牛膝30 杜仲30 生侧柏叶15 地榆15 醋鳖甲15 党参20 黄芪20 川牛膝12 大蓟20
重用止血药,乃是治标,防止血亏,减少血块生成,不断涌入尿路,这是造成尿痛、尿不畅的原因。因此不过分适用利水药,但也不可不用利水药。利水药有助于水液支持代谢,以及配合散血药排尽膀胱内残血以及残留血块。而活血散血的目的在于缩瘤或控制瘤体不再疯长。以上用药不必拘泥上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将药量药味增减。
恶性癌症或者高龄患者,能长期维持现状其实就是一种胜利。急于缩瘤未必奏效,反而容易损伤正气。过于利水反而造成虚损。
2.尿血,尿路灼痛,尿黄,舌赤白苔,脉沉数。
墨旱莲 石韦 生薏苡仁 瞿麦 萹蓄 大蓟 仙鹤草 各50g
女贞子 30g 地榆15g 益母草30g 川芎12g
清湿热、利水、滋补肝肾、止血、活血消瘤。
3.尿血、头晕、心悸、气短、腰痛、尿频,一次尿一点点,尿色如浓茶,小腹坠胀,脉细数。
薏苡仁、白茅根各60g 夏枯草 昆布 生牡蛎 瓜蒌 半枝莲 沙参 丹参 土茯苓 玄参 各30g 清半夏12g 川贝母 青皮 陈皮 莪术 荆三棱 水蛭 各10g
辅以小腹艾灸
尿频,每次只能尿少量,比较危险,恐有更为恶劣的机转。急当通水道利小便,清热解毒,滋补阴虚清虚热,破血化瘀消瘤,更佐昆布、川贝清热散结消瘤,增半夏逐痰饮消瘤。
4.蜣螂虫 10g 白花蛇草60g 半枝莲60g 野葡萄藤60g 河白草30g 金茶匙30g 无名异15g
蜣螂虫有破瘀通大小便的功效,民间有用此治疗膀胱癌的偏方流传,但由于其有通便的作用,大便软泄慎用,或佐以健脾胃之药。野葡萄藤有清热止血止痛的功效。河白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的功效。金茶匙、白花蛇清热解毒有抗肿瘤的功效,无名异主要是止血。此方为民间验方,以上为方剂解毒,适用热证,症见尿血、尿痛、尿路灼热、腰痛等。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在本方中加入补益气血补益五脏之药。
5.怕冷 手脚冰凉 血尿 尿痛 腰痛 浑身无力 大便溏
炒附子15g 干姜15g 黑豆15g 先煎
另茯苓15g 鳖甲20g 白头翁15g
若大便干 则以金匮肾气丸汤或右归汤加减之。
此证中怕冷阳气衰微,因此保阳成了核心重点。
6补中益气汤加减之
主要用于不思饮食、食欲不振、 大便溏、羸瘦虚衰,脾胃弱的人群。脾胃弱,百病生,利水、活血、止血、散瘀均难奏效。此策略体现了要保住后天之本的理念,在保后天之本的前提下进行疏解、止血、活血、散淤、消瘤等。